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閱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閱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8.05.2013

黑白線條中的自由與自在—嚕嚕米漫畫全集 第一卷


推薦文──游珮芸
嚕嚕米漫畫全集 第一卷

  記得與朵貝楊笙(Tove Jansson)的嚕嚕米家族和歡樂谷特異獨行的夥伴們相遇,是在日本留學的時候。
  記憶裡,我總是坐在矮暖爐桌前,跟著電視螢幕播出的《歡樂谷──愉快的嚕嚕米一家》卡通哼唱主題曲,傍晚時分一個人在租屋套房裡,吃著晚餐。留學初期常常與孤寂為伴,看著嚕嚕米一家隨時敞開大門歡迎訪客,黑色小手提包不離手的嚕嚕米媽媽總是親切款待客人,在溫馨幽默的劇情中,得到不少慰藉。
  活在當下與永遠的童心
  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段故事:有一年夏天,因為海底火山爆發,引發了大洪水,淹沒了歡樂谷,嚕嚕米一家搬到一座從上游飄浮而來的劇場。一天,劇場被大樹卡住不動了,嚕嚕米和女朋友可兒晚上爬到樹上去睡覺。怎知第二天醒來,劇場飄流走了,嚕嚕米和可兒留在樹上,就這樣跟嚕嚕米爸爸和媽媽走散了。在漂流劇場上的嚕嚕米爸爸、媽媽以及其他親戚朋友大家商量後,最後決定演出一齣戲,來找回嚕嚕米和可兒。他們的邏輯是:「我們的戲好看、出名的話,嚕嚕米和可兒就可以找到我們了!」
  我不得不佩服遇到大災難卻仍能處之泰然的嚕嚕米一家,對於讓失散的小孩自己找到爸媽的「逆向思考」,也感到十分新鮮。以兒童文學研究者的「直覺」,我嗅到了嚕嚕米的世界裡,除了造型可愛、奇特的角色之外,還有一派樂觀、活在當下的生命哲學。同時,也察覺到作者(大人)對於孩子的信任與自然平等相待的態度。當時我就推測,作者是一位非常具有童心與遊戲精神的藝術家。
  果然,《嚕嚕米》的創作者朵貝楊笙就如我想像一般!朵貝楊笙1914年8月9日出生在芬蘭的首都赫爾辛基,父親是雕刻家,母親是畫家,朵貝還有兩個弟弟,居家就是父母的雕刻、作畫工作室。據說,朵貝的父親每完成創作時,都會詢問小朵貝的意見和看法,而母親在她還不識字的時候,就常常唸繪本給朵貝聽,而且朵貝學走路的同時,就開始拿畫筆了。或許因為藝術創作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朵貝與兩個弟弟後來都成了藝術工作者。朵貝的頭銜比較長,是「畫家、插畫家、諷刺漫畫家、小說家、童話作家」,大弟(Per Olov Jansson)是攝影家,小弟(Lars Jansson)是作家與漫畫家。
Tove Jansson

  洗練畫家的童話故事
  朵貝楊笙出道甚早,早在14歲的時候,她的詩與畫作就已經被刊載在雜誌的兒童欄上,15歲起開始為雜誌畫插畫。繪畫科班訓練出身的她,除了在芬蘭學畫也到了瑞典的國立藝術學院進修、並在歐洲各地旅遊,到法國巴黎學習進階課程。19歲時,朵貝楊笙出版了生平的第一本書,而她最著名的嚕嚕米系列,則是在1939年、她25歲的那一年,開始構思與創作的圖文童話。然而,當時歐洲已經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嚕嚕米的第一本童話,在1945年終戰時,才得以跟讀者見面。往後26年間,朵貝總共為嚕嚕米系列,創作了9本童話。
  跟一般以文字為發想的童話作家不同,朵貝楊笙是以圖像發想的「視覺系」畫家,因此她所創作的嚕嚕米系列中,文圖可以恰如其份的各司其職,配合得天衣無縫。如果不是來自視覺系畫家的發想,《嚕嚕米》中各個形貌特殊,性格迥異的角色,恐怕很難誕生吧!朵貝以圖像來刻畫人物的外觀和場景的樣貌,因此她的文字就不再贅述這些,而是將文字敘事放在情節、對話、角色內心與大自然變化的描寫上。
  我曾在日本參觀過朵貝楊笙的畫展,包括她水彩及油畫的畫作與嚕嚕米系列的插畫原畫,我發現朵貝的油畫及水彩的筆觸粗獷、用色大膽,然而,以黑白線條為主的嚕嚕米系列插畫,構圖層次分明,角色輪廓的描摹卻是精簡、俐落。
  漫畫:誇張的情節與亙久的遊戲精神
  1954年朵貝楊笙開始在英國的《倫敦晚報》每日連載嚕嚕米漫畫,一直到1960年。之後,她將嚕嚕米漫畫連載的棒子交給小弟 Lars Jansson,Lars接棒後一直到畫到1974年。嚕嚕米的漫畫系列共集結成24冊單行本,至今已經被翻譯成60多種語言,現在各位讀者手中的則是全集版本。
嚕嚕米可愛造型的蝴蝶頁

  擅長以視覺發想故事的朵貝楊笙,當然也專精以漫畫說故事。由於缺少了童話系列的文字描述,「嚕嚕米漫畫」跟「嚕嚕米童話」不同,沒有詩意的大自然靜態描寫,而是以情節為重的「動作片」。畫風洗練的朵貝楊笙,以《嚕嚕米》的角色為班底,運用漫畫文類特有的誇張、荒誕的元素,編織出一個個喜劇色彩濃烈、劇情緊湊、惹人笑聲連連的故事。喜歡嚕嚕米童話角色的小朋友和大朋友們,大可關掉「教誨」、「寓意」與「詮釋」的理性之窗,欣賞著漫畫中角色豐富、逗趣的表情,跟著嚕嚕米一家去冒險,盡情享受熱鬧、多變、天馬行空的情節。
天馬行空的情節與流麗的線條筆觸

  當然,如果你還是忍不住在朵貝楊笙提供的娛樂笑料中,找尋人生的智慧和哲理,那肯定不會空手而歸。不論你喜歡好奇孩童原型的嚕嚕米、永遠夢想著冒險如少年般的嚕嚕米爸爸、包容每個人務實生活支柱的嚕嚕米媽媽、暢遊於天地之間來去自如的阿金,或是其他迷人的角色,你總會窺見他們的背後藏著朵貝楊笙慧詰頑皮的笑容。對於起起落落的人生,認真經歷、盡興活著,卻絕不刻板、嚴肅。對世界與周遭人事物的變動,永遠保持著好奇、開放的態度,那是一種隨遇而安、遇困則變的遊戲精神,是一生追求自由與自在的藝術家──朵貝楊笙──的底蘊。

3.16.2012

豐饒時間的禮物




沒有快船像書本一樣

能帶我們遠離土地

也沒有任何駿馬像一首

騰躍的詩------
再窮的人也可以踏上這趟旅程

不用擔心沒錢納稅-------

這是何等儉樸的交通工具

載著人類的靈魂遨遊   


         (愛密莉˙狄瑾蓀)





書中自有黃金屋?

  每回被邀請講述有關親子共讀的議題時,我總是反覆地思索一個很根本的問題:為什麼要讀書?
閱讀對孩子而言,與孩子一同閱讀對於父母親而言的總總好處,幾乎已經是全民共識了:閱讀可以增強孩子的語言運用能力,開拓他們的視野,賦予他們一雙想像的翅膀˙˙˙。陪孩子閱讀可以和孩子共享優質的親子時間,培養共通的話題,更了解孩子,貼近孩子的世界˙˙˙。

  可是,這些不盡然是我幾番思索後的答案。如果把「孩子」的年齡限制與「父母」的人倫腳色扮演拿掉呢?也就是說,「人」為什麼要閱讀?特別是在這個多元媒體多元價值的現代社會裡。雖然我的職業是「兒童文學」,鼓吹兒童閱讀和親子共讀是我的職志,但我卻無法漲紅著雙頰大聲疾呼,「愛閱讀的孩子不會變壞」或是「有書香的家庭就有幸福」之類的話。我情願用一種更謙卑的態度來看待閱讀。因為我知道,在各種資訊媒體發達的今天,閱讀並不能保證「知識」的快速累積,博學多聞也不一定要藉由紙本書籍的引領。我也知道,閱讀其實與「幸福」畫不上等號;幸福的定義太多元了,從閱讀中所獲得的樂趣常常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說也。但我卻可以毫無疑慮地說,閱讀中寶藏著幸福人生的可能性。

  書本的閱讀在現代繁忙的社會裡,是一種奢華的享受。因為一個人必須空出一段屬於自己的時間,並且在腦中空出一個沉靜的空間,才能與作者平和地對話,開展自己的想像力及同理心,而確確實實地「享受」閱讀的興味。也就是說,我苦思的結果,答案是:閱讀是「自我豐饒時間」的活動。

所以,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對於孩子而言,孩童時期美好的閱讀經驗,能讓他們長大成人後也保有閱讀的興趣,也就是讓孩子們養成自我充實生活的「習慣」;這可以是父母親送給孩子的一份看不見的禮物。當然,一起「共讀」的大人們也即時地身受其惠。








童書是兒童的專利?

  我第一次閱讀聖修伯理的《小王子》是在大學的時候,被謝爾˙希爾弗斯坦的《愛心樹》感動也是成人以後的事。我在大四的那一年修了一門「英美兒童文學」的課,而開啟了兒童文學世界之窗。因為被兒童文學作品的多元性、圖畫書的深度與美麗所震懾,決定走入這個領域。如果不是一個選課的偶然,我對童書的印象,可能永遠只停留在被改寫過的格林和安徒生童話中。我相信大部分的成人和我一樣,孩童時期沒有多少閱讀的選擇。所以,我一向的信念是:所謂的童書,是孩子的書,同時也是大人的書。因為,我不願和自己童年時尚未出版或是未讀過的好作品失之交臂,只因為它們被貼上兒童文學的標籤。

  如果成人就代表和兒童文學劃清界線,那我們可能就不會遇到像麥克˙安迪的《默默》一般給人深刻的時間寓言,也和托爾金的浩瀚磅礡的《魔戒》絕緣,當然也不會與工藤直子的《大海的朋友》中的鯨魚和海豚相識。那是多麼可惜的事。也許有人會以「貼近孩子的世界」來「曉以大義」,鼓吹父母親和教育工作者一起閱讀兒童文學;但我以為那樣太「小看」所謂的童書了。年輪應該是加深閱讀品質的動力,而不是欣賞一部好作品的障礙。

  然而,不可諱言的是,童書總是被擺在書店最不起眼的角落,讓人難以駐足。或者,一個堂堂的「大人」,大剌剌地捧著兒童文學作品似乎不太體面。與孩子們「共讀」給我們一個步入童書區的機會,也給我們一個足夠欣賞童書的理由。世間的爸爸媽媽們,可要好好「利用」孩子的童年喔。
好書的標準尺?

  如何選書?是親子共讀活動中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報章雜誌上的好書榜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指標,名人專家的導讀是一個可循的途徑。偶而上上網,找尋新的資訊也是一個可行之道。還有挑選幾家製作嚴謹值得信任的出版社,訂閱電子報或是定期索取書目,是比較有效率的方法。當然,最原始的方法是和孩子一起到圖書館或是書店走走,「親手親眼」尋找自己的所好,享受一下進寶山挖寶藏的樂趣。

    什麼是好書呢?為什麼大人選的書孩子不喜歡呢?我想每個孩子可能會有一段時期,就只迷一個類型作品的現象:喜歡魔法的時期,喜歡動物故事的時期˙˙˙,不能強求。對孩子而言,一本「看得津津有味」有所感動的書,就是好書。孩子喜歡的書,不一定要和大人一樣。當然,父母親可以把自認為的「好書」,放在孩子垂手可得的地方,就算孩子不主動閱讀,也可以朗讀「說書」給孩子聽。

    不管是大人或孩子,我相信每個人都有為自己挑書的能力,也有屬於自己的、每個階段的「好書」的標準。當然,書看得越多,眼光就會越敏銳;挑書的失算率就會越來越低。就如同其他的興趣一樣,閱讀也需要一點冒險的精神,和一些投資的喔。希望你和我一樣,都會發現對於閱讀的一切投入是值得的。


文:游珮芸
照片: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