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新書分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新書分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9.01.2013

逆境時,何妨「順勢」而為-----『掉入古井的驢子』

                                                         『掉入古井的驢子』博客來


賞析
逆境時,何妨「順勢」而為                游珮芸
  每一個古老的文明,都蘊藏著豐富的人生智慧。
  《掉入古井的驢子》來自遠在美國的印第安原住民的智慧,透過日本作家北山耕平與插畫工作者 oba 的詮釋,以繪本藝術的形式,深入淺出地表達這個古老故事的寓意。
  當老驢子掉到一口荒廢的古井,無力爬上來時,老人卻束手無策,看著驢子在井裡痛苦的哀號,為了結束驢子的痛苦,也避免其他小孩掉到古井裡,加上歲月的經驗告訴他,救一頭沒有太多剩餘價值的驢子是不值得勞師動眾的,於是老人決定找幾位族人一起來「活埋」老驢子。故事發展到此,令人感歎,但這也是人生的實相。任何一件危機發生卻無法及時解決時,只能權衡輕重,「犧牲」較無價值的人和事。掉入古井裡的老驢子,在面臨困境的當下先是奮力掙扎、哀號求救,就如同現實生活中,突然遭遇任何困境的我們;但是,當牠竭盡氣力仍得不到別人幫助時,牠終於安靜下來,仔細觀察眼前的情況:牠發現,只要抖落身上的泥沙,將泥沙踩得踏實,使泥土成為脫離險境的「墊腳石」,就能從困境中「脫困」。原本可能活埋驢子的泥土,變成拯救驢子的泥土!
  逆境時,除了混亂與絕望,如果我們能保持一絲清明,冷靜看見真相,並學習老驢子抖落傾倒於我們身上的「泥沙」,甚至順勢而為以困頓為「墊腳石」,說不定就可以找到穿越困境的鑰匙,繼續向前!故事中,老人決定親手活埋老驢子,而非不計代價去營救,看似無情,但果真如此嗎? 或許這反映了印第安文化中,把生死看作自然循環的現象有關,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驢子最後頭也不回地走自己的路,是懷抱著什麼樣的心境呢? 在遭逢困境的時候,我們又能否像驢子那樣,及時轉念,化危機為轉機?輕輕闔上書本,還有許多令人玩味的思考點呢!
  雖然這是個遙遠國度的原住民故事,然而其中深刻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慢慢吟味。插畫者 oba大量運用彩度略低的中間色,使得畫面沉穩、寧靜。俐落的剪紙線條,讓乾淨的構圖多了一份時尚感,嚴肅的故事也不至於過於沉悶,使得古老的智慧有一種活潑年輕的韻律,拉近了本書與孩子的距離,大人們也可以輕鬆閱讀。
****************************************
內容簡介
 一位老爺爺領著一頭載著貨物的老驢子,踽踽而行。怎知突然間,不好的事發生了,老驢子竟掉進一口荒廢的古井,古井很深很深,驢子爬不上來,老爺爺也無力救牠。況且,勞師動眾救一頭時日無多的老驢子,似乎也不值得,於是老爺爺決定連同古井一起將驢子埋起來!當土撥落到驢子身上時,驢子發出悲愴絕望的鳴叫聲,直到精疲力盡才安靜下來。這時,牠突然發現一件事……撥落的泥土似乎會從牠身上滑落!原本可能活埋驢子的泥土,竟成了救驢子一命的「墊腳石」?
  本書改編自美國印第安原住民的教誨故事,透過沉穩、俐落的剪紙線條與色彩,讓孩子以平緩的心情進入古老的故事裡,路途出現的井口、掉落驢子身上的泥土,都象徵著生命中無法預知的突發意外,人生難免會面臨令人絕望的的困境,就如同落入古井的驢子,在深淵裡找不到出口,我們能做的,只有不斷嘗試和永不放棄。若能沉著以對,藉由冷靜的觀察看見真實,才有機會找出突破困境的方法。
  書中樸質的畫面,可一遍一遍的讀出雋永,不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都能有不同的感悟。一頁一頁的細讀,便能體會到印第安人的人生智慧,教導我們對於突發的逆境,學習如何轉念並省視當下,甚至化危機為轉機,冷靜的「順勢而為」,走出逆境。
印第安文化印象
  印第安的社會組織建立在家庭與氏族的單位之上,氏族可以分擔養育孩童的責任,監督對青少年的懲戒;但印第安人很少體罰,而是透過預言、教誨故事、與超自然的精神對話來祈求保護並教導氏族的人們,印第安的薩滿(巫士)即是這樣的角色,他們是氏族的中心,影響整個氏族的教育、社會及政治。
  教誨故事中,多以自然為背景,因為分散在各地的印第安人需要適應極端寒暖的天氣及各種不同地形,這種生存模式,讓印第安人對大自然有一種莫名的崇敬,他們深信一切「超自然」的力量,以神祕儀式和夢兆與萬物靈魂建立超自然接觸,尊重餵養自己的土地,視土地為萬有生命之母,直至今日,仍可看見印第安人穿著軟底鞋或不穿鞋來保護土地,不願傷害蘊孕萬物母親的皮膚。這樣與自然十足親密,將個人、動物、土地生命融為一體的文化,即是對目前科學文明及物質氾濫的人類世界另一種反思與教誨。


作者簡介
改編  北山耕平 
  作家、翻譯家、編輯、演講家。
  參與日本雜誌《寶島》的創刊。七○年代後期至八○年代到北美大陸旅行,與一位印第安巫師相遇後,開始學習印第安的精神與傳說故事。現在為了傳遞地球上原住民的傳說故事,行走日本各地演講並出書。主要的著作有《自然的教誨》、《地球的教誨》、《彩虹的戰士》(太田出版社)、《所有的人都需要石頭》(河出書房新社)等。部落格:native.way-nifty.com/native_heart/
繪者簡介
圖.文oba
  插畫家。
  設計商標、海報、角色等。透過插畫與設計,參與兒童福利與增進地球活力的相關活動和計畫,在個人部落格中不定時發表文章與作品。
  部落格:blog.goo.ne.jp/0p1p2p0p/
特別感謝
指導  Eagle Hiro
  靈性薩滿。在印加的拉科塔族神聖儀式中,獲得來自靈界的啟示,以感恩的心創作祈禱之歌、音樂與神話,並主持神聖儀式。透過這些方式來傳遞生活在這個時代所必須具備的靈性生活。
  部落格:blog.goo.ne.jp/eagle_vision
譯者簡介
游珮芸
  任教於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是兒童文學與文化的研究者、翻譯家、出版企劃編輯。喜歡攝影、寫詩、畫圖,譯有《手塚治虫:我的漫畫人生》、《閣樓上的光》等七十餘本書。主要的學術著作有:《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宮崎駿動畫的文法》。

8.05.2013

黑白線條中的自由與自在—嚕嚕米漫畫全集 第一卷


推薦文──游珮芸
嚕嚕米漫畫全集 第一卷

  記得與朵貝楊笙(Tove Jansson)的嚕嚕米家族和歡樂谷特異獨行的夥伴們相遇,是在日本留學的時候。
  記憶裡,我總是坐在矮暖爐桌前,跟著電視螢幕播出的《歡樂谷──愉快的嚕嚕米一家》卡通哼唱主題曲,傍晚時分一個人在租屋套房裡,吃著晚餐。留學初期常常與孤寂為伴,看著嚕嚕米一家隨時敞開大門歡迎訪客,黑色小手提包不離手的嚕嚕米媽媽總是親切款待客人,在溫馨幽默的劇情中,得到不少慰藉。
  活在當下與永遠的童心
  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段故事:有一年夏天,因為海底火山爆發,引發了大洪水,淹沒了歡樂谷,嚕嚕米一家搬到一座從上游飄浮而來的劇場。一天,劇場被大樹卡住不動了,嚕嚕米和女朋友可兒晚上爬到樹上去睡覺。怎知第二天醒來,劇場飄流走了,嚕嚕米和可兒留在樹上,就這樣跟嚕嚕米爸爸和媽媽走散了。在漂流劇場上的嚕嚕米爸爸、媽媽以及其他親戚朋友大家商量後,最後決定演出一齣戲,來找回嚕嚕米和可兒。他們的邏輯是:「我們的戲好看、出名的話,嚕嚕米和可兒就可以找到我們了!」
  我不得不佩服遇到大災難卻仍能處之泰然的嚕嚕米一家,對於讓失散的小孩自己找到爸媽的「逆向思考」,也感到十分新鮮。以兒童文學研究者的「直覺」,我嗅到了嚕嚕米的世界裡,除了造型可愛、奇特的角色之外,還有一派樂觀、活在當下的生命哲學。同時,也察覺到作者(大人)對於孩子的信任與自然平等相待的態度。當時我就推測,作者是一位非常具有童心與遊戲精神的藝術家。
  果然,《嚕嚕米》的創作者朵貝楊笙就如我想像一般!朵貝楊笙1914年8月9日出生在芬蘭的首都赫爾辛基,父親是雕刻家,母親是畫家,朵貝還有兩個弟弟,居家就是父母的雕刻、作畫工作室。據說,朵貝的父親每完成創作時,都會詢問小朵貝的意見和看法,而母親在她還不識字的時候,就常常唸繪本給朵貝聽,而且朵貝學走路的同時,就開始拿畫筆了。或許因為藝術創作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朵貝與兩個弟弟後來都成了藝術工作者。朵貝的頭銜比較長,是「畫家、插畫家、諷刺漫畫家、小說家、童話作家」,大弟(Per Olov Jansson)是攝影家,小弟(Lars Jansson)是作家與漫畫家。
Tove Jansson

  洗練畫家的童話故事
  朵貝楊笙出道甚早,早在14歲的時候,她的詩與畫作就已經被刊載在雜誌的兒童欄上,15歲起開始為雜誌畫插畫。繪畫科班訓練出身的她,除了在芬蘭學畫也到了瑞典的國立藝術學院進修、並在歐洲各地旅遊,到法國巴黎學習進階課程。19歲時,朵貝楊笙出版了生平的第一本書,而她最著名的嚕嚕米系列,則是在1939年、她25歲的那一年,開始構思與創作的圖文童話。然而,當時歐洲已經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嚕嚕米的第一本童話,在1945年終戰時,才得以跟讀者見面。往後26年間,朵貝總共為嚕嚕米系列,創作了9本童話。
  跟一般以文字為發想的童話作家不同,朵貝楊笙是以圖像發想的「視覺系」畫家,因此她所創作的嚕嚕米系列中,文圖可以恰如其份的各司其職,配合得天衣無縫。如果不是來自視覺系畫家的發想,《嚕嚕米》中各個形貌特殊,性格迥異的角色,恐怕很難誕生吧!朵貝以圖像來刻畫人物的外觀和場景的樣貌,因此她的文字就不再贅述這些,而是將文字敘事放在情節、對話、角色內心與大自然變化的描寫上。
  我曾在日本參觀過朵貝楊笙的畫展,包括她水彩及油畫的畫作與嚕嚕米系列的插畫原畫,我發現朵貝的油畫及水彩的筆觸粗獷、用色大膽,然而,以黑白線條為主的嚕嚕米系列插畫,構圖層次分明,角色輪廓的描摹卻是精簡、俐落。
  漫畫:誇張的情節與亙久的遊戲精神
  1954年朵貝楊笙開始在英國的《倫敦晚報》每日連載嚕嚕米漫畫,一直到1960年。之後,她將嚕嚕米漫畫連載的棒子交給小弟 Lars Jansson,Lars接棒後一直到畫到1974年。嚕嚕米的漫畫系列共集結成24冊單行本,至今已經被翻譯成60多種語言,現在各位讀者手中的則是全集版本。
嚕嚕米可愛造型的蝴蝶頁

  擅長以視覺發想故事的朵貝楊笙,當然也專精以漫畫說故事。由於缺少了童話系列的文字描述,「嚕嚕米漫畫」跟「嚕嚕米童話」不同,沒有詩意的大自然靜態描寫,而是以情節為重的「動作片」。畫風洗練的朵貝楊笙,以《嚕嚕米》的角色為班底,運用漫畫文類特有的誇張、荒誕的元素,編織出一個個喜劇色彩濃烈、劇情緊湊、惹人笑聲連連的故事。喜歡嚕嚕米童話角色的小朋友和大朋友們,大可關掉「教誨」、「寓意」與「詮釋」的理性之窗,欣賞著漫畫中角色豐富、逗趣的表情,跟著嚕嚕米一家去冒險,盡情享受熱鬧、多變、天馬行空的情節。
天馬行空的情節與流麗的線條筆觸

  當然,如果你還是忍不住在朵貝楊笙提供的娛樂笑料中,找尋人生的智慧和哲理,那肯定不會空手而歸。不論你喜歡好奇孩童原型的嚕嚕米、永遠夢想著冒險如少年般的嚕嚕米爸爸、包容每個人務實生活支柱的嚕嚕米媽媽、暢遊於天地之間來去自如的阿金,或是其他迷人的角色,你總會窺見他們的背後藏著朵貝楊笙慧詰頑皮的笑容。對於起起落落的人生,認真經歷、盡興活著,卻絕不刻板、嚴肅。對世界與周遭人事物的變動,永遠保持著好奇、開放的態度,那是一種隨遇而安、遇困則變的遊戲精神,是一生追求自由與自在的藝術家──朵貝楊笙──的底蘊。

8.01.2013

『我聽見日出的聲音』ーー後記:在日出的海邊



                                                        『我聽見日出的聲音』購書

踩踏過露水晶瑩的草地,我登上望海的小丘。一小塊水泥平台的地面上,雋刻著四方景觀的指稱。
眼前汩汩流入太平洋的是卑南溪,左手邊沿著海岸橫臥的是都蘭山,右前方浮顯在海面上的是綠島,身後是倒映著朝霞的活水湖和層層疊疊的海岸山脈。

破曉時分。髮絲間,有薄荷涼的清風穿過。

在有名字的高山、大海、溪流、湖泊環抱間,在沒有名字的雲朵、分秒變換色澤的蒼穹下,我坐了下來。

夏蟬未醒,仍在夢中。嘶嘶鈴鈴在草叢間合唱的,不知是紡織娘還是蟋蟀?樹林間傳來鳥啼,幾聲吱啾,俐落的劃破輕凝的空氣。就這樣,大地甦醒,彷彿吹彈開來的蒲公英棉絮,一發難收,只管四散奔、飛。

我閉上眼睛,聆聽著萬物騷動中,依舊穩穩、規律的浪濤聲。風微微溫熱起來,草香舒漫。原本靛暗的眼簾,突然浮耀過橘紅的光影。我張開眼睛,海平面上集結的灰暗雲朵,已經鑲上了金紅色的邊。

二○一三年七月二日。今天的太陽,出來了!

剛剛浮躍出海面的太陽,像是羞赧的少年,不經意打開大宅院的大門,好奇又小心翼翼的探頭張望。但,不一會兒,海面的雲朵就散溶開來,原本暈紅可人的圓球,開始金光四射,快速爬升,在汪汪大洋上,開闢出一條金色大道。短短的幾分鐘內,溫厚的少年轉眼變身成不容逼視的太陽神……。

我再度閉上雙眼,靜靜感受旭日的金光在體內漫流。

十二年前的夏天,離開居住了十一年的日本,回台灣,到台東任教。這一本詩集中的小詩,大部份是我在日出的海邊—— 台東—— 生活的所見所感。

大概從七年前開始吧!為了在兩個小孩起床之前,出門去散步,回家後再張羅孩子們吃早餐、準備上學,因而養成了早起的習慣。剛開始,我只在住家附近的太平溪河堤和海邊漫步,後來開始開車到海濱公園,在黎明時分走入黑森林,吸取芬多精。近兩、三年,我經常驅車到離家十一公里遠的伽路蘭看都蘭灣的日出。最近,則是到卑南溪口的活水湖健走。

看日出對很多人來說,似乎只是元旦的節目,慶祝一年之始的儀式。對我而言,那是一天之中光影、雲朵、天空的色澤變幻更迭最精彩的時刻,也是自己與自己對話,與大自然交融的美麗時光。
在晨光裡,我有時候變成風,有時候羽化成蜻蜓,有時候想像自己是綻放一日的仙人掌花……,有時候,我又回到那個拋不掉貪、嗔、痴,有喜怒哀樂、平凡的我。

生活中,有甜美也有苦澀,生命裡,有歡慶也有悲涼。然而,在黑夜與白天交接的黎明,凝視著變幻多端的雲彩時,如果你願意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你會知道,每個日出,都不一樣。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一日凌晨,我散步到住家後面的海灘,看著朝陽冉冉從海面升起,忍不住脫掉鞋子,赤足踏浪,那天早上,我寫了一首詩。

  我聽見祂說

 
我聽見祂說:
  「走出來,
  走到我的光裡。」
  於是 我赤裸著腳
  踩在沙灘上
  沉浸在光裡
  我聽見祂說:
  「就在這裡,
  妳在我的光裡。」
  於是
  和風一起
  和浪一起
  和細沙一起
  和小石頭一起
  和雲和天空一起
  和樹和鳥和地球一起
  我在祂的光裡
  我在光裡……
  和樹和鳥和地球一起
  和雲和天空一起
  和小石頭一起
  和細沙一起
  和浪一起
  和風一起
  還有
  和
  你
  一起
  我聽見祂說:
  「走出來,
  走到我的光裡,
  充充電。」
  我聽見祂說:
  「不要忘記,
  妳的心裡也有我,
  有一顆
  閃亮亮 的
  小 太 陽。」

是的,不要忘記,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顆閃亮亮的小太陽!
僅將這本小小的詩集,分享給有緣的你。


*****************************************
【本書特色】
1.充滿台東氣味與生活感的短詩,彷彿可以從詩中聞到海洋的味道、看見日月星辰的昇落,聽見蟲鳴的聲音,還有生活中最深刻、最質樸的感受。
2.作者研究與從事兒童文學教育多年,詩中充滿童趣,讀來令人心情愉悅,找回最原始的童真。
3.搭配作者拍攝的照片與繪製的簡單手繪圖,讓詩的節奏更為舒暢,也更能領略詩中的意趣。


【內容簡介】

詩之一  星星都亮了(摘錄)
散步在月光海   海豚游繞著
浪湧前進的  節奏
輕濺起  風
和一抹抹
海的鱗片
你笑說
海王子來了
海星  海葵  海膽和  水母
都來了
像是海中
飄盪嬉遊
的星星
詩之二  全部加起來,剛好是(摘錄) 
熱騰騰  暖呼呼
嫩咚咚的蛋花國裡
有溫吞微笑的蘑菇
自我主張的青椒
爽朗酸甜的蕃茄
開放不羈的洋蔥
談笑風生的青蔥和香菜
………………………
全部加起來
剛好是……
幸福的滋味

十二年前的夏天,作者離開居住了十一年的日本回台灣,到日出的海邊台東任教,徜徉在兒童文學浩瀚的知識海。台東這任人想像力恣意馳騁的地方,也成為她創作的舞台,一篇篇充滿自然色彩又隱藏童趣的短詩,讓我們讀著讀著,似乎也聽見了日出的聲音。

游珮芸
台大外文系畢業,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人文科學博士。
出生在台北。住過東京、京都多年,旅行過世界二十多國,現在落腳台東,任教於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曾以鄭小芸之筆名譯有謝爾.希爾弗斯坦的《閣樓上的光》、《一隻向後開槍的獅子》、《愛心樹》、《謝爾叔叔的古怪動物園》、《每一種料都加》等書,也是Mini & Max系列的企劃主編,翻譯系列中的《大海的朋友》《夢納生的夢》、《我的漫畫人生》等,以及採訪撰寫《曹俊彥的私房畫》;著有《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宮崎駿動畫的「文法」》,編著有《大家來談宮崎駿》(由玉山社&星月書房 出版)。另譯有數十本各國繪本。

4.14.2013

沒有「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童話


「導讀」:『最美麗的王爾德童話:愛與死的寓言』游珮芸

天才劇作家的精彩對話

Oscar Wilde (1854~1900)

        奧斯卡 ·王爾德(Oscar Wilde) 生於1854年10月16日,卒於1900年11月30日,是19世紀愛爾蘭最知名、也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 在短暫的46年生涯中,雋刻了至今仍頻頻在劇院上演的喜劇名作,如《溫德摩爾夫人的扇子》、《理想丈夫》、《無足輕重的女人》、《不可兒戲》以英國紳士冷調的幽默,揭露上層社會的虛假矯情,用文雅的詞藻、不慍不火的機鋒,一詞多義、一語雙關來反諷,以瀟灑超脫的態度自我揶揄。


        王爾德的兒子維維安.賀蘭所撰的《王爾德》一書中,表示:「他 ( 王爾德 )覺得最有趣的就是能夠娛樂工人階級、激怒中產階級以及迷惑貴族階級。」因為提供了絕佳的娛樂性,王爾德的劇作曾經風靡一時,在19世紀末締造了在倫敦同個時期上演三部王爾德不同劇本的輝煌紀錄。

        以劇作聞名的王爾德,同時也是詩人、小說家,並且留給後世九篇韻味深長的童話。在他的戲劇作品於1890年代大放異彩之前,1888年5月,34歲的那一年,他出版了童話集《快樂王子及其他》集結了:《快樂王子》、《夜鶯與玫瑰》、《自私的巨人》、《忠誠的朋友》和《神奇的火箭》。三年後的1891年12月,他的另一部童話集問世——《石榴之屋》,收錄了四篇作品︰《年輕的國王》、《公主的生日》、《漁夫和他的靈魂》和《星星男孩》。



        相信有很多大朋友和小朋友都聽過《快樂王子》或是《自私的巨人》,不過,可能我們的印象都是來自圖畫書的「節譯本」,也就是經過刪減,只剩下情節骨架和主要寓意的故事。節譯本其實把劇作家王爾德擅長經營的機巧對話、華美的情境描述,王爾德之所以為王爾德的文學性和藝術菁華削弱許多,也使得我們見不到原本血肉豐盈的筆觸,折損了咀嚼有味的閱讀樂趣。本書《最美麗的王爾德童話:愛與死的寓言》擇選了王爾德9篇童話作品中的8篇作品,全新重譯,是原汁原味的全譯本,很適合朗讀,特別推薦大家細細品味故事中精彩的對話,領略話中有話、言外之意的嘲諷和英國式幽默。


                                                  最美麗的王爾德童話(博客來)


「他看起來就像天使耶!」育幼院的孩子們披著亮紅色斗篷、身穿潔白的無袖連衣裙從教堂走出來的時候同聲說。
「你們怎麼知道?」數學老師說,「你們又沒看過天使。」
    「噢!我們在夢裡看過啊。」孩子們答道。數學老師皺起眉頭、臉色嚴峻,因為他很不贊同孩子們隨便做夢這件事。

快樂王子的故事有各式各樣的插畫版本



          這一段是引自《快樂王子》的開頭,描述城裡的人們對快樂王子雕像的各種看法,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橋段,與故事的大方向和主題之間並沒有舉足輕重的關聯。然而,鮮明的畫面,幾筆就帶出孩子們和數學老師思想上的對比,並且可以嗅出王爾德對於世故成人的揶揄和批判。就是如此,從每篇童話的開頭,到最後結尾,每一個文句用心讀來,都過癮、精彩。


多元的生命觀點與詮釋的空間

         也許有不少讀者想起「童話」,腦海中會浮現王子和公主的套式──歷經艱辛之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或是懲惡揚善、好人有好報;再不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也是世界上最良善的人,邪惡的壞人,必定有醜陋的外表。而這一些二元對立、一般無法撼搖的世俗倫理與道德標準,在120年前,早就被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唯美主義的倡導者王爾德所打破。

      如果擁有世間的榮華富貴、兩情相悅的愛情,或者在世時的風光權位,是所謂的「圓滿」的話,那麼多數以主角死亡為結尾的王爾德童話,的確打破了「幸福結局」的常規,可以被稱為「悲劇」。《快樂王子》中最後王子和小燕子被廢棄焚燒、《自私的巨人》中最後終於懂得分享的巨人卻走到生命的盡頭,但他們終究在王爾德的安排下,進入了神的殿堂,算是一種生命的昇華與救贖。然而,用自己的鮮血和性命為大學生換得一朵紅玫瑰的夜鶯、以忠誠的友誼對待磨坊主人卻不幸溺斃的漢斯,或是一心取悅西班牙公主,最終心碎而亡的小侏儒,他們的救贖在哪裡呢 ?

「自私的巨人」也是一個畫家很喜歡詮釋的故事

        當我們讀到紅玫瑰被車輪輾過,大學生只是憤慨「愛情真是個蠢東西!」然後,就像夜鶯的殉身不曾發生過一般,回到房間,抽出一本沾滿塵埃的、厚厚的書,繼續研讀他的哲學,這樣的結尾,要如何平息心中的感慨?當我們見到,一心以為小公主是愛著自己的小侏儒,發現了原來公主不過是在嘲笑他的醜陋,拿他扭曲的四肢來作樂,痛苦的心碎而死。但那一位驕縱美麗的公主,皺起眉頭,帶著不屑的神情,噘起玫瑰花瓣般的細緻嘴唇。『從今以後,只要是來跟我玩的,都不准有心臟!』她喊道,接著就朝外跑進花園裡去了。」

「公主的生日」裡驕縱美貌的公主是什麼形象?


    為什麼這樣就結束了 ?美若天仙的公主,為什麼有一顆如蛇蠍般的心腸 ?善良天真的小侏儒就註定如此不堪的下場 ?《忠誠的朋友》中,紅雀跟河鼠說完漢斯和磨坊主人的故事,說到漢斯死了,喪禮中磨坊主人虛偽的弔辭,就結束了。

「嗯,故事講完了。」紅雀說。
「可是磨坊主人後來怎麼樣呢?」河鼠問。
「噢!我真的不曉得,」紅雀回答,「也不在乎。」
「看也知道,你的本性裡沒有同情心。」河鼠說。
「你恐怕沒聽懂這個故事的教訓。」紅雀表示。
「什麼?」河鼠尖叫。
「教訓啊。」
「你是說,這個故事在說教?」
「當然了。」紅雀說。
「哎,說真的,」河鼠怒氣沖沖地說,「我認為啊,你在開始說故事以前,就應該先把這件事告訴我。要是你事先講清楚,我才不會聽你說故事呢。事實上,我應該像那位評論家那樣說『呸』。不管怎樣,我現在也可以說。」於是他扯著嗓門高喊一聲「呸」,然後尾巴一甩,鑽回洞裡去了。

「忠誠的朋友」中漢斯冒雨為磨坊主人效勞的一幕


       是的,王爾德不喜歡説教、避免說教,他信任讀者的智慧和判斷,所以刻意不安排所謂「壞人」的下場。悲劇所帶來的餘韻和張力,讓身為讀者的我們震懾,不自主的反芻故事的細節,在王爾德不提供確切「教訓」和「寓意」的鋪陳裡,我們得以找尋自己對故事的詮釋,並映照我們對人生的理解。王爾德的童話,因為揚棄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因而突顯了生命本身的曖昧與複雜,豐富與奧祕,讓我們窺見光明背後存在的陰影,使不同人生歷練的讀者,可以讀出不同的況味。

2.04.2013

真誠、熱情、很法國的馬克‧布塔方(MARC BOUTAVANT)


2月2日上午在國際書展
主持了法國插畫家馬克‧布塔方(MARC BOUTAVANT)
的一場座談會。

第一次見面,
握手,短暫寒暄,
就上台了。

據說,布塔方和妻子前一天早上才風塵僕僕
從巴黎飛到台北,下午就馬上進入會場,
一直工作到很晚。

因此,布塔方在開場前兩分鐘
才出現在眼前,
倒也不是特別驚訝的事。

瘦瘦高高,
輕鬆的花襯衫、牛仔褲,
藝術家的打扮。


法文口譯謝蕙心小姐非常優秀,
我們事先談過我大致想提出的問題,
蕙心小姐擔心「法國人會講很多」,
果然被她猜中了!

一個小時的座談,
加上口譯,實在沒有多少時間,
而且法文對我來說是
鴨子聽雷,
我不太能找到插話的時機,
或是適時引到下一個話題,
只能靜靜的聽,
享受音樂般的談話,
只能靜靜的等...

因為一個問題
常常需要超過我預想雙倍的回答時間,
所以,我在台上,我一面聽,
一面調整問題,
至少完整達成介紹七本
中譯本繪本的任務。



馬克‧布塔方先生說自己像一隻蝸牛,
工作的進度很慢,
在法國很多工作等著他,
他卻在台北渡假.....

以數位工具作畫的布塔方
是一位質與量皆令人驚艷的創作者,
我本來以為數位工具,
是令他多產的因素之一,
但在座談中,
才知道數位工具對於慢工出細活的他而言,
或者對於要創出自己風格的人而言,
其實跟一般媒材一樣,是有門檻和限制的。


那天一早,
我跟曹老師約在市政府,
談曹老師的第二本書的內容,
曹老師也跟我到了會場。
本來說會先離開,
結果坐在台下一個小時,
嗯,即興速寫,好作品!

會後布塔方先生跟我們分別照相,
表情很調皮。

但是,回答問題時,
好誠懇、好認真。

我想那正是他對自己專業的態度!


簽書時間,
排了很多粉絲。
雖然覺得不好意思,
但是,我還是運用了主持人的特權,
第一個請布塔方先生簽名。

看他慢慢從布袋裡拿出彩色筆,
慢慢試試是不是有水,
然後慢條斯理的開始畫....
是的,是簽名,
不過是“畫”的。

在座談中,
布塔方先生說,
對他而言,
畫畫比說話更能表達自己,
我想,這就是一個畫家的自覺和熱情吧!
據說,前一天的簽書會,
布塔方先生也是一本一本幫書迷
畫畫、上色、簽名,
每一張畫都不一樣,
一個人至少五分鐘....


這是布塔方先生幫我畫的!
『跟莫克一起環遊世界』的版權頁。
睡覺的小熊,莫克,是印刷的,
其他的都是畫上去了,
用了三種顏色呢!
由於這是當天第一本簽書,
布塔方先生慢慢拿筆,
一面試筆,一面跟法國在台協會的工作人員談話,
很優雅、悠哉,
一點都不在乎後面排了很長、很長的隊伍,
很法式風格.....

布塔方先生說,
他知道插畫有時候會強加讀者一些固定的形象,
或是限制了讀者的想像力,
所以,他在創作插畫時,
會謹記不去妨礙讀者的想像力,
而是盡量去開啓
讀者的想像世界。

這樣的自覺、期許
以及努力,
我喜歡!


在『我選我自己』的版權頁上,
布塔方先生送我一隻彈吉他的貓咪。
他偶而抬頭看看我,
微笑著。

他說,從事這一行,
最棒的就是,
因為自己溫柔、溫暖的畫作,
不論在工作時,或是分享宣傳時,
可以認識世界各地的人
每一個相遇都是很美麗的。

對了,布塔方先生
大部份的作品都是跟不同文字作者的合作,
他說,他喜歡這樣的挑戰,
進入不同人的宇宙,
在限制中,
找到與文字世界趨合,
又能夠表現自己想法的方式。

讓兩個世界的碰撞,
迸出異彩、火花。

我覺得,
這真是很棒的想法!

2.01.2013

與法國繪本畫家馬克‧布塔方(MARC BOUTAVANT)相遇

明天在國際書展會場,有一場活動,

歡迎大家來捧場。

2013年2月2日週六10:30—11: 30
國際書展三館‧活動區
"法國插畫家馬克‧布塔方的繪本世界(圖畫書座談)  
1.       插畫家的創作生涯
2.       7本中譯作品導覽創作過程 / 草稿大公開 
主講人:馬克‧布塔方
主持訪談:游珮芸
(自由入場)


馬克‧布塔方(MARC BOUTAVANT)

1970年生於法國柏根地Bourgogne他曾獲得生物相關的學士學位,並在倫敦接受兩年的藝術傳播教育,現在則是法國當代最受歡迎的插畫家與美術設計。經常與不同的創作者合作,繪有《我的朋友小結巴》系列書、《不會寫字的獅子》等書。布塔方的作品完全以數位化的電腦繪圖創作,但他擅長將復古和現實世界的質感完美融合,因而產生一種令人難忘的天真趣味從《不會寫字的獅子》《小瓢蟲找新家》《和莫克一起環遊世界》,一路走來,布塔方獨特的插畫風格風靡了無數的大小讀者。
「新書」
《跟莫克一起環遊世界》
 

《跟莫克一起環遊世界》是他自己創作的一本書,靈感主要來自他居住的一條道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地區,他希望能帶著孩子一起看看這個多元化的世界:「我希望孩子能去發現一切事物,不一定是知道得更多,而是想要知道、看到更多。希望他們能夠和我一樣,對於這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上多元的事物感到驚奇,並願意勇敢的去體驗和嘗試。」
文‧圖/馬克‧布塔方
  

中譯作品:
1.           不會寫字的獅子L'histoire du lion qui ne savait pas écrire /米奇巴克 
2.           我選我自己 Votez pour moi ! / 米奇巴克
3.           我的朋友小結巴 Mon Copain Bogueuguen阿布拉教育文化
4.           小結巴遊倫敦 Bogueugueu va a Londres阿布拉教育文化
5.           小結巴上六年級 Bogueugueu entre en sixi?me阿布拉教育文化
6.           跟莫克一起環遊世界Le tour de monde de Mouk : à vélo et en gommettes ! / 阿布拉教育文化
7.           《小瓢蟲找新家》Coccinelles cherchent maison ! / 水滴文化
活動主題內容場地時間
1跟莫克一起環遊世界玩藝術主講人:馬克‧布塔方*需事先報名。兒童藝術工作坊~現場備有繪畫用具。*請洽阿布拉教育文化 02-23689416三館‧活動區2/1週五14:50—16: 20
★簽書會___Marc Boutavant馬克‧布塔方★歡迎大人、小孩一起來簽書!三館G752阿布拉攤位2/1週五16:30—18: 00 
★簽書會___Marc Boutavant馬克‧布塔方★歡迎大人、小孩一起來簽書!一館‧法國館2/1週五18h30 - 20h00
"法國插畫家馬克‧布塔方的繪本世界(圖畫書座談)  1.       插畫家的創作生涯2.       7本中譯作品導覽創作過程 / 草稿大公開 主講人:馬克‧布塔方主持訪談:游珮芸老師(自由入場)三館‧活動區2/2週六10:30—11: 30
★簽書會___Marc Boutavant馬克‧布塔方★歡迎大人、小孩一起來簽書!三館G754米奇巴克攤位2/2週六11:40—13: 30
法國插畫家馬克‧布塔方的繪本世界 (新書發表) (自由入場)1.       我選我自己/小瓢蟲找新家/跟莫克一起環遊世界(3本中譯新書發表)插畫家的創作世界 主講人:馬克‧布塔方一館‧藍沙龍(102)2/2週六18:00—18:45
★簽書會★歡迎大人、小孩一起來簽書!一館‧法國館2/2週六19:00—20:30
★簽書會★歡迎大人、小孩一起來簽書!三館‧G752阿布拉攤位2/3週日13:0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