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兒童哲學月刊專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兒童哲學月刊專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11.06.2013

誠實為上策?不准說謊!-----以幽默、理解欣賞孩子的表演



一幕古老的童年風景                                                        

「叮咚!」門鈴響了。
我開門,看到四歲大的姪兒站在門口,可愛的小手上捧著一個便當。
「姑姑,阿嬤要我把便當給妳,」是清亮愉快的童音。
原來他剛從樓上下來。
「喔,謝謝你。」我笑了笑,接手便當。
小孩突然壓低聲音:「不過,我告訴妳,這個便當裡有毒喔。」
他表情嚴肅,很神祕的說。
「哇~!那怎麼辦?我肚子很餓耶。這個便當不能吃喔?」
小鬼頭憋不住了,哈哈大笑起來。
「沒有啦,我騙妳的啦。沒有毒,可以吃噢。」
看著他古溜古溜發亮的眼睛,閃了閃「長智慧」的光彩。
這孩子會「騙」人囉,長大了耶~!

    
這是姪兒深藏在我腦海中的一幅「童年風景」,現在他已經當兵回來,是個大孩子了。他小的時候,正好是我到日本留學、旅居的期間,每年回台灣一次或兩次,都看到他「迅速」的成長。當時,家裡並沒有其他人會跟他講故事。我每次回國,都帶著繪本故事,唸故事、說演故事給他聽。或許因為如此,我對他來說是一個可以「演戲」的對象。

現在回溯那一幕童年風景,我彷彿看到一個小男孩,內心喬裝成「老巫婆」,拿著一顆「毒蘋果」,調皮的咧嘴笑著....嘿嘿嘿(噢,那我是白雪公主.....?)

大約在相仿的年齡,姪兒開始會「說謊」。
譬如,有一回他弄翻了杯子,把牛奶灑在地板。大人問:「怎麼會這樣?」
他小聲說:「是蟑螂弄的!」
蟑螂是他的天敵,他最討厭的對象。
當時,家裡就只有一個他小孩,如果要「嫁禍」他人,能夠找的對象就只有「蟑螂」囉。

 面對這樣的狀況,你會如何處理呢?
很明顯的,孩子說謊,是為了逃避責難或是處罰。
你會大聲斥責:「不可以說謊!」
或是把華盛頓砍倒櫻桃樹的故事拿出來,諄諄教誨「誠實是上策」,誠實不說謊才能成為「偉人」呢?

我記得當時,我選擇跟他一起「指責」蟑螂,然後帶著他一起收拾善後。我想,孩子已經知道「犯錯」了,或許可以欣賞他的「智慧」和「幽默」,和他一起演完這齣戲。


「說謊」的湯姆?「機智」的湯姆?

回台任教之後,我教了幾年的「西洋兒童文學史」。馬克吐溫(Mark Twain, 1835~1910)的『湯姆歷險記』(1876)是這堂課必讀的小說之一。在討論文本時,一定會涉及角色的刻畫,小說裡的湯姆,是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頑童」典型,也是兒童文學史上名列前茅的「活角色」。

然而,湯姆之所以能跨越時空,活靈活現的刻印在世代讀者們的心裡,除了他的古靈精怪,還因為他貼近「真實的孩童」,而非「理想的孩童」。據說馬克吐溫一開始並不是設定以孩童為閱讀對象,而只是想書寫自己的童年,於是將自己與認識的其他兩個玩伴,綜合揉造成「湯姆」。後來,編輯認為這部小說很適合孩童與青少年閱讀,商請馬克吐溫修改一些「兒童不宜」的字眼和情色邊緣的橋段,再以「童書」之姿出版問世。

在與研究所同學討論的時候,有許多屆的同學都提出:「湯姆說謊?還是機智?」的疑問。最典型的橋段是「粉刷油漆」事件。星期天早上,湯姆被姨婆處罰不能去游泳,要粉刷外牆籬笆的油漆。原本這是一件苦差事,是勞動、是處罰 ; 然而湯姆卻在鄰居玩伴經過時,表現出一副洋洋自得,很開心的樣子,讓其他小孩「羨慕」他可以漆油漆。 


「喂,怎麼啦,湯姆?你被逼著幹活啊!」
「啊,是班啊!我都沒注意到你呢!」
「我正要去游泳,想不想去?不過你大概寧願幹活吧?」
「嗯……若要說我是在幹活,或許沒有錯。不過只要這件事合我胃口,那就不能算是工作。」
「別唬我了,湯姆,你該不會想說你喜歡這個工作吧?」
「我倒覺得沒有不喜歡的理由!因為啊,我覺得粉刷圍牆的機會,對小孩子來說可是難能可貴喔!」
……喂,湯姆,讓我刷一下嘛!」
「嗯……我得好好考慮一下才行,因為這可不是隨便的工作啊……


湯姆的「表演」,誘惑讓其他孩子也想跟他一樣,神氣的拿著刷子擦油漆。湯姆卻一副:「這個你不會,你不行!」的態度,於是其他孩子紛紛拿出自己的「寶物」,跟湯姆交換粉刷籬笆的機會。就這樣,湯姆不僅沒有自己動手擦油漆,籬笆就「自動」渙然一新,這一天早上還因此「賺」到了:十二顆彈珠、殘破的玩具豎琴、一小片藍玻璃、一把不能用的鑰匙、一段白粉筆、一隻單眼貓玩偶、一個小錫兵、兩隻蝌蚪、六個鞭炮.....和四片橘子皮。

這個橋段,帶出不少討論。研究所的同學中,有一些再進修的小學老師們,他們一向在課堂上教育孩子「誠實為上策」,因此對於湯姆「不誠實」的行徑,很難睜眼放過,也產生疑慮:「這是在教導孩子說謊嗎?」

不過,通常在大家認真的討論之後,認為湯姆並沒有造成其他孩子的「損失」,其他孩子粉刷油漆,也玩得很開心,而且是自己心甘情願交換「寶物」,因此湯姆不是「說謊」,是「機智」。

我不知道世間事的黑與白,是不是每次都可以分得那麼清楚,不過『湯姆歷險記』的例子,倒是可以讓「大人」們思考一下孩子教養中「誠實」與「謊言」的問題。


謊言背後的不能說、不想說的祕密

當然,我的孩子,也曾經撒謊。
大兒子小學高年級的時候,有幾次「裝病」,被送到保健室。
保健室的阿姨打電話來,要我馬上接他去看醫生 :「孩子說他心絞痛,很痛,剛剛讓他躺一會兒,但沒有好轉,媽媽還去帶他去看個醫生吧!」

那個心絞痛的小孩,被接上車之後,看起來就好多了。
「媽媽,妳不帶我去看醫生?」
「嗯,我們先觀察一下好了。」小孩好像也鬆了口氣。
回到家裡後,沒多久他就能打電腦了。

其實,因為我已經觀察到兒子可能不想上下午的課而裝病,所以很鎮定。不過,我並沒有馬上生氣,也沒有在保健室阿姨的面前,或是班導師的面前拆穿他。大人也會裝病,也會找藉口逃避,不是嗎?

孩子撒謊,一定有其背後的原因。
或是不敢說,怕被處罰,或是怕大人失望。
或是不想說,怕不被理解,或是不被接受。

身為父母、身為大人的你,如果可以真正奉行「誠實為上策」,從來不說謊,那麼就大聲指責、更正孩子「說謊」的行為吧!但如果,你也偶而撒謊當作便宜之計,或是說些「善意的謊言」,是不是在生氣前,可以先想想孩子之所以選擇隱瞞、說謊的原因呢?


先讓孩子知道:「不論如何,你都是我的孩子。我都接納、我都愛你。」那麼,坦白和溝通的門,就會打開。或許對孩子的隱瞞和謊言,除了嚴肅以對之外,若能學著幽默看待,笑幾聲之後,就可以真相大白!

*********************************


文/ 攝影:游珮芸
         
本文已刊登於「兒童哲學』月刊 no.31 , 2013年9月號

9.02.2013

摟摟抱抱、打打鬧鬧是幸福的印記 (父母與孩子的遊戲)



「我來幫妳挖耳屎」

昨晚睡覺前,小兒子拿了一支小棉花棒,依偎到我的身邊,說:「幫我挖耳屎!」
他舒服的閉上眼睛,把頭靠在我的腿上,「看不見耶,啊,有一小塊!」
我得意的展示戰利品給他看,他滿意的笑了。
挖完左邊,他又換躺姿勢,我開始幫他挖右邊。
「你耳朵的洞太小,不好挖。」
「那妳去買一支專門掏耳朵的,叫做耳勺,好不好?」他建議。
看來,他是上癮了。
「好啦!」我說,沒有太多收穫。
「換我來幫妳挖!」他說。
這是他第一次這麼提議,我有些忐忑,不過,還是心中暗喜,乖乖躺下。

「啊,好多耳屎噢,怪不得妳有時候都沒有聽到我們跟妳說的話,只會回答『嗯、嗯』。」

呵呵,真是合乎邏輯的推論。

掏耳朵!好舒服呦。
你會讓誰幫你掏耳朵呢?

記得小時候,媽媽偶爾也會把我們三個小孩叫到身邊來,用黑色陽春髮夾的曲鈎處,幫我們掏耳朵。躺在媽媽的腿上,聞著媽媽的味道,耳朵裡鐵髮夾上下貼刮著「耳壁」的觸感,有些違和感,卻很安心、很舒服。每次讓媽媽掏過耳朵後,總是覺得聽力更靈敏了,連風聲都可以聽得一清二楚。應該是心理作用吧!

孩童時期與媽媽親膩的肢體接觸,除了過馬路牽手之外,就是掏耳朵。沒有了!是啊,那個時代的育兒教養裡,或說我們傳統的育兒教養文化中,並不時興親親、摟摟抱抱這些肢體接觸。也不像西方文化,會把「我愛你」掛在嘴邊。雖然,成長的過程中,沒有這樣的經驗與記憶,不過,當我們為人父母之後,卻可以享有特權,主動跟孩子說:「我愛你!」試著跟孩子有更多表達關愛的肢體接觸。

打打鬧鬧的床邊故事時間

跟兩個兒子「分房」睡很久了。特別是最近這兩年,他們也不會因為怕黑,要求我在睡前陪他們,等他們睡著,一切都可以自理了。孩子長大了,固然令人欣慰,卻也有些失落。

前些日子,有一晚,不知吹什麼風,要升國二的大兒子突然提議:「媽媽今晚跟我們睡!」小兒子也舉雙手、雙腳贊成,我當然說:「好啊!」

記得以前,他們總是爭著要睡媽媽旁邊,所以,我只能睡中間。現在,大兒子長得比我高大了,我還是被夾在他們中間。當然,這樣難得的夜晚,小孩不會乖乖躺下,就馬上入睡。以前,一起睡時,我會唸繪本故事給他們聽,不過,兩個好動的小男生,還是比較喜歡動態的活動,像是「枕頭、棉被攻擊」、「搔癢大戰」、「坐飛機」都是他們的最愛,要不就是聽完繪本故事後,自己再玩成語接龍、故事接龍。經常,我們會把熟悉的歌曲,即興改唱成好笑的歌詞。

我們還發明了不少睡前遊戲呢。
譬如有一個遊戲叫做:「看誰先笑」,我們輪流表演,可以說笑話、唱歌、做鬼臉、做奇怪的動作,總之,就是要惹另外兩個人笑,誰先笑,誰就上去繼續表演。孩子都是愛笑的,他們的「笑點」很低,而我卻可以馬上找到他們的「笑穴」,隨便說一句話,就惹得他們銀鈴般的笑聲不絕。笑累了,睡覺,可能是很好的睡前運動吧!

話說前些日子的那一晚,我們當然沒有馬上入睡。
「來玩成語接龍吧!」大兒子提議。
「西瓜」
「瓜子」
「子孫」
「孫子」
..............
呵呵,當然,這不是真的「成語」接龍,但是,誰在乎呢?
我:「田地」
小兒子:「地震」
大兒子:「正妹」
小兒子「喂,那是閃電『ㄣ』的震,不是『正』啦!」
但是,誰在乎呢?

大兒子突然發動攻擊,「抓住媽媽的手!」
「快!搔癢,胳肢窩!」
田徑隊的大兒子,力氣大我很多,不過,我還是知道他們的「笑穴」,逗得他們:「嘻嘻嘻、哈哈哈.....咯咯咯.....
誰輸誰贏,其實沒有人在乎,雖然互相動用了「暴力」,我們只是想聽對方的笑聲而已。

「嘻嘻嘻、哈哈哈.....咯咯咯.....


不需要什麼學理印證,我深信,讓孩子的成長歲月裡,有許多與父母摟摟抱抱、打打鬧鬧的回憶,會是滋養他們一生的幸福印記。當然,那也會是為人父母的我們最好的生活調劑與育兒回饋。

圖文:游珮芸
本文已刊登在『兒童哲學』月刊   No.30  2013年8月號

6.24.2013

可不可以慢慢長大就好?

好久沒看到妳生氣了….

     晚上7點半,倒垃圾時間。小兒子和我一起下樓 ,他拎著一袋回收垃圾,穿著輕軟的布希鞋悠閒走著 ; 我提著廚餘桶,腳上的木屐匹啦喀啦響著。涼風徐徐。
     倒完垃圾,我提議「到河堤去散步,跟媽媽約會!
   「好啊,不過,只走一圈呦。」

    曾幾何時,那個每次在妳臨出門工作時,抱著妳的大腿,哭紅了眼,淚水混著鼻涕抽抽噎噎嘶喊著:「媽媽,不要走!」的小男孩,已經不在了。或者,被眼前這位11歲少年,偷偷藏到心底的抽屜裡去了 ?

    趁著夜黑,我牽起他的小手,一面哼著歌。唉,少年的小手,光天化日之下,是不給牽的喔。
    我還沉浸在光陰似箭的感嘆中時,小兒子認真的說:
  「好久沒有看到妳生氣了……..

    是啊,真的耶,我好久沒有對著兩個小孩怒吼了。
    為什麼?
    記憶的深處,的確有幾幕駭人的畫面:一位和藹慈祥的天使媽媽,被兩個小男生觸怒,突然間,變身為狂聲尖叫的巫婆

      「真的耶,我上一次生你們的氣,是什麼時候?」我問。
     悠閒的散步,一下子多了腦力激盪,任憑小兒子和我努力回想,就是想不起來。

     是我脾氣變好,育兒、工作與生活開始有了餘裕?
     是孩子長大了,不再頑皮惹人生氣?

     或許問題的答案應該複選。我也不確定。
     能確定的是,我曾經幾次為了小兒子食量太小、過分挑食,而大怒。
     後來,還發現他怕我生氣,把食物偷偷拿去倒掉呢!

     那麼,我好久沒生他的氣,是因為他變得不挑食、正常加餐飯了?
     不!最近,唸七年級的大兒子一餐可以吃兩個池上飯包(雞腿加排骨),而小兒子跟我分食一個招牌的池上便當,都還會剩一些青菜呢! 

我可不可以慢慢長大就好?


     以前,會對著孩子怒吼,當然是因為自己在工作、家事、育兒間忙亂奔波,分身乏術的無力感,讓自己的情緒失控。而面對小兒子怎麼養都養不大的食慾,其實擔心與焦慮的成份是多生氣的。

     然而,當幼稚園與小學的老師規定「一定不能偏食、一定要吃完午餐」,飲食的壓力大到讓小兒子懼怕上學時,我只能挺身出面,跟老師們溝通,希望老師能網開一面,「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幾次在絡簿上寫著:「小孩本身的食量不大。他不喜歡吃的東西,請讓他慢慢一點、一點適應。」或是「小孩吃水餃會嘔吐,請不要逼他吃。」等等。

    我從小是一個完全不偏食的小孩,我其實不太能「體會」討厭某些食物的心理與生理狀態。但是遇到自己的孩子有如此的「癖性」,也只能接受與體諒了。我希望加諸於飲食的規範能夠適可而止,至少不要讓孩子覺得「吃東西」是一件痛苦的事。

    記得兩三年前,我曾經「理性」跟孩子討論過。

    「你知道嗎 ? 你出生的時候,有3500公克,是個圓圓胖胖的大寶寶。你在媽媽肚子裡,長到那麼大,媽媽好開心。多麼希望你順順利利、健健康康長大,你卻越長越小!你吃那麼少,不夠你長大呦。」
     小兒子有點內疚,他想了一下,很誠懇的問我:
    「媽媽,我可不可以慢慢長大就好?」

    被他真摯的眼神和語氣打動,我幾乎接不上話。
    是啊,孩子是不是可以順著自己的個性和體質,「慢慢長大就好」?

    小兒子的童言童語,觸發了我,我曾經寫過這樣的一首詩。


可不可以慢慢長大就好

淡淡的花香
在空氣裡    
  輕輕吹過

我問媽媽
可不可以
慢慢長大  就好
我想在春天的原野  奔跑

跑到累了
跑到餓了
跑到睏了

濕濕的露水
在青草上
  柔柔滾過

我問爸爸
可不可以
慢慢長大就好
我想在春天的花園  玩耍

玩到累了
玩到餓了
玩到睏了

「我是一隻毛毛蟲,」
小瓜說:
「慢慢爬呀爬的毛毛蟲,
你們為什麼一天到晚
教我怎麼變成一隻蝴蝶

小瓜和我都問過
同樣的問題

可不可以
可不可以
慢慢的  慢慢的
長大就好?

慢慢長大.
就  好?


鈴木一郎的咖哩飯哲學


    詩雖這麼寫,但是站在當母親的立場,還是不希望自己的小孩成為小個子的「嘰哩咕」或是「一吋法師」。擅用聰明機智、以小博大是童話與奇幻世界裡的故事,現實是:瘦弱、個頭小的孩子,上了國中容易受到霸凌呀。況且,我真的擔心孩子營養不夠、不均衡,阻礙了成長。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篇有關鈴木一郎的報導,才稍稍釋懷。

    日本職棒的安打王鈴木一郎到美國職棒大聯盟之後,依舊大放異彩,保有大聯盟單季最多安打的262支的紀錄,以及連續10個球季200支以上安打的世界紀錄。日本NHK電視台在一個專訪的記錄片中跟拍鈴木,赫然發現鈴木每天早餐與中餐都是太太親手做的咖哩飯,而且味道和食材都保持一致。鈴木一郎原來非常「偏食」!節目親訪了鈴木的妻子,赫然發現這樣的飲食,已經持續了7年之久!7年!! 天天吃咖哩!! 而且,鈴木一郎也不愛吃蔬菜。因為這個記錄片,鈴木一郎的「咖哩傳說」不脛而走,深深烙印在日本人的心中。

    NHK的記錄片是在2008年播出的。在2011年日本體育刊物「Sports Graphic Number」的報導中,我又讀到鈴木一郎相關的專訪。鈴木現在已經不再天天吃咖哩了,不過,他現在天天以吐司為主食。鈴木說:「有一回到亞利桑那州時,吃到一款非常好吃的麵包,所以請麵包店宅配到西雅圖,天天吃烤土司加奶油與蜂蜜。」沒錯,還是偏食!

    鈴木一郎提到自己的飲食原則,他說:「最大的前提是,吃自己覺得好吃的東西!」他還表示對於研究營養學的人很抱歉,因為他從不關心那些資訊,也覺得補充一些營養劑很麻煩。鈴木認為,為了創造好成績,而限制規範飲食內容,會讓自己累積壓力,因此,還不如就吃自己喜歡的東西,才能有好的戰績。

    同一本雜誌裡,也報導了日本知名的足球選手三浦知良,他是現在日本職業足球生涯在職最久的選手,也曾經是巴西的職業足球隊員。三浦就跟鈴木完全相反,他為了保持最佳體能,非常嚴格控管自己的飲食內容。

  所以呢,結論是什麼?
  雖然天天吃咖哩,也不會變成鈴木一郎;不過,天天吃咖哩,只要保持心情愉快,也不至於營養失衡。
    面對孩子的「偏食」與食量小,就放輕鬆一點囉。
    更何況,孩子問妳:「可不可以慢慢長大,就好? 」 


圖文:游珮芸
本文已刊登在『兒童哲學』月刊   No.28  2013年6月號

5.29.2013

培養「競爭力」?不要輸在起跑點?


機場一角


   這半年來因為常常搭機到台北上課,機場候機室就像是自家「灶腳」; 環境太熟悉了,往來台東台北自在自如。一進機場,輕快的點幾下自動報到機的螢幕、10秒鐘取票,通關檢查(跟眼熟的通關人員點頭致意),然後走進候機室看書。 哪個位置比較不受打擾又有風景?要先在便利商店買什麼解饞?哪裡有飲水機、洗手間? 一切幾乎成了反射性動作,可以不假思索,頭腦也自然轉成「省電模式」。 

  不過,偶而也有突如其來的狀況,像是遇到「認識又不太熟」的人。打聲招呼後,不得不禮貌性的聊上幾句。如果不巧時間還長,必須聊到登機廣播響起,原本處在「節能狀態」的腦子,只得費力搜索有點興味又不算八卦的話題。前幾天剛好遇到這麼個場面。還好,我們有共同的話題,都有一位剛上國中,讀七年級的兒子。
       
  「小孩上國中,適應嗎?」我拋出話題。

  「唉呀,他喜歡自己看書,不愛上課,常問我上那些無聊的科目做什麼?」

  「是啊,我們家的也是,對於老師的教學很有意見,覺得沒趣、沒重點,就在教室裡發呆。」我加了一點柴火。

  「你們家老大有補習嗎?」

  「沒有耶,他不在乎功課,目前就是喜歡跑步,在田徑校隊,什麼寒假輔導課、第八節自習課,都去練跑步去了。你們家的呢?有補習嗎?」我有點心虛。

  「他在音樂班,在外頭有另外請鋼琴和直笛的老師。現在十二年國教,反而弄得一點都不能鬆懈,平時成績要斤斤計較,德性考核更離譜,連通知單回條忘了交都要扣分.....教育說要改革,改革了這些年,有越改越好嗎?還是越改越糟!」

  「我不清楚要怎麼算這些成績,也不是很在意。不過,我想到時候要上台東唯一的台東高中,應該不是太困難的事。」我很樂觀。

  「你打算讓小孩在台東上高中?」對方瞪大了眼睛。

   我不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質疑」,一些注重孩子教育的爸爸媽媽,都覺得為了孩子的前途,應該想辦法把孩子送到比較有「競爭力」的都會去就學,甚至國外。而我呢,不僅不要求功課,也不積極讓兩個孩子補英文、數學,兩個兒子既沒上安親班,也沒學才藝,更沒打算在高中階段外出求學。

培養孩子的競爭力,不要輸在起跑點上?


   公寓同樓層的鄰居家也有位跟大兒子同學年的獨生女,經常在電梯裡遇到媽媽帶女兒出門。

  「去上課呀?」

  「嗯,今天補英文。」

   要不就是「今天補數學。」

   其實,這樣應景閒聊幾句孩子的學業,剛好符和在電梯裡的秒數,所以也就成了慣用的招呼語。周遭認識的親友家庭中,隨口問別人家小孩是否有貢獻「補習班」、「安親班」或「才藝班」一點收入,答案都是「yes」!當爸媽的很像是替小孩買儲值回本型保險,除了「不甘落後」以防萬一之外,也多少加了一些將來投資回收的期待。

   記得七年前,大兒子即將要上小學一年級時,他就讀的幼稚園剛好開始要成立安親班。園長在安親班導入了電腦和網路教學課程並為了招收將晉級的「準客戶」,特地從台北請來網路教學課程設計的負責人,召開說明會。那一天,我坐在家長席上,看著網路課程各種眩目的互動功效,聽著台北來的專家談起將來這些孩子要跟中國「十三億」人競爭的理論:一曲璀璨未來的贊歌就這麼夾岔著高失業率、經濟不景氣的雜音,聽起來既熱血沸騰又令人心惶不安。

   當時,因為工作時間的關係,讓孩子上安親班是不得不的妥協,我其實不在乎這些額外的課程,只得撇開眼前雜訊紛亂的演說,將目光轉向窗外的藍天和綠蔭,多麼希望孩子下了課可以在廣闊的操場跑跳、踢球!但是我找不到這般理想中的「安親班」。直到後來孩子大到可以自己走路回家,才選擇不上安親班。

   不知道「這一代的孩子們長大後要跟十三億中國人競爭」的駭人理論,是不是嚇壞了不少當天在場的家長?其實,在如今網路全球化的時代,或許要競爭的對象是全世界「六十億」人口才是?!說到這兒,你或許會掩口一笑,說什麼笑話嘛!有些地區和國家,根本不是競爭的對手!或許吧。不過,好笑的本質不是跟「多少人」競爭,而是為什麼一定要「競爭」呢?        

瑞典孩童到12歲為止,都不會收到成績單
       我常想,身為家長,自己為什麼可以比一般父母「淡定」?在面對現今教育體制的種種、教育改革的流變,彷若置身事外?或許是一方面,我深知學校教育不是孩子受教育的全部,另一方面,我完全不認同現今教育體制中培養孩子們「未來競爭力」的基調,因而練就不隨之起舞的本事。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瑞典小學教育相關的報導,讀得我頻頻點頭。
       「和台灣、新加坡、南韓相較,瑞典四年級與八年級學生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並沒有那麼亮眼,但根據經濟智庫馬丁繁榮研究2011年對全球82國創意指數(Global Creativity Index)評比,瑞典的創意指數名列前茅,北歐的芬蘭和丹麥也在前五名中。此項調查是以預測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3T:國民科技運用度(Technology)、勞工創造力(Talent)和社會對不同觀點的容忍度(Tolerance)作為評比。」
     ok,這裡比的不是「數學與科學教育」而是「創意指數」。瑞典的創意指數在國際間名列前茅。這篇報導指出,其原因在於瑞典的小學教育。
    「瑞典孩童到12歲為止,都不會收到成績單,老師也不會替孩童們排名。學生們彼此不會互相比較、競爭。學生們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得到第一名,而是超越自己。此外,和大多數北歐國家的社會主義式教育理念一樣,沒有特別好的資優生,也沒有特別差的學生,人人都重要。在瑞典,戶外活動相當重要,就算是在冰天雪地的寒冬中,小朋友下課時也被鼓勵要在遊戲場中玩耍。老師通常不允許學生在下課時間留在教室裡,而是要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
   「12歲為止,都不會收到成績單」!「老師也不會替孩童們排名。學生們彼此不會互相比較、競爭。」 天哪,你可以想像嗎? 台灣一般的家長可以忍受如此不把「競爭排名」放在心上的教育嗎?「學生們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得到第一名,而是超越自己」!我想,一個人在超越自己之前,應該會先認識自己,找到自己吧!如果童年時期,有多一些的「空白」,讓孩子去經歷、瞭解自己,會不會減少「年過四十才發現自己的前半生都在虛應故事」?或是「活在別人設局的軌道上,恍然發現選錯行、工作與志趣不合」?這樣悔不當初的事例。報導又說:
  「學校也會安排每學期兩個整天的戶外課程叫『新鮮空氣日』,除了希望學生能遠離城市,呼吸大自然新鮮的空氣之外,老師也帶學生到森林裡學習各種知識,包括採野菇、認識動物、看地圖,以及戶外遊戲。父母也必須幫小朋友準備野餐的便當。此外,瑞典小學相當重視實用與手作教育,占總課程50%的比重,這些課程包括:公民學、體育、音樂、美術、縫紉、木工和金工。」
        我喜歡重視「實用與手作」教育的概念。多少年來,我們舉著「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進的標幟,實際上大多的時數還是傾注在「腦容量填充」的課程,因為智育容易比較出高低與客觀記分。然而,一個人有腦、有身、有心; 健康平衡的成長,理應照料到這三方面,不是嗎?

自覺與自我挑戰

      兒童節假日接送大兒子去台東體育場練田徑。回程的路上,他開心的說今天100公尺跑了11秒多,破了自己的記錄!不過,其實是跑了110公尺,因為有前面十公尺的助跑,所以後面的100公尺會縮短一些時間。他興致昂然的談著助跑時的技巧,田徑隊學長找他假日再去練1600公尺接力.......

       看著大兒子剛練完兩個半小時的田徑,汗流浹背的他談起明年參加全中運的目標時,依舊神彩飛揚,想著如何繼續破自己的記錄,完全不嫌假日練習的辛苦。做為母親,可以在一旁當觀眾,靜靜守護,真好。有人問我,這孩子長大要當運動員嗎?練田徑有助於多元升學嗎?我沒有想太多。只是看到小孩可以自動自發,找到自己當下努力的目標,全力以赴,就足夠了。我相信,他學到的不只是如何跑步,跟他日益強壯的肌肉一般,他應該還學到一些「身體力行」、「刻骨銘心」的人生道理吧!


圖文:游珮芸
本文以刊登在『兒童哲學』月刊   No.27  2013年5月號


4.15.2013

叨念之前,請等一下…..




     一天晚上,小兒子若有所思的問我:「媽媽,妳愛阿嬤嗎?」
    我聽出他的問題裡,藏著一些煩惱:「當然呀,阿嬤是媽咪的媽媽呀!」
    我準備好聽他真正想說的話,他果然又開口:
    「可是,阿嬤很囉唆,妳也會愛她嗎?」
    「阿嬤煮那麼好吃的飯,照顧你、又疼你,為什麼覺得囉唆呢?」 
    「阿嬤叫我去吃飯的時候,她都要我馬上去,可是我在玩電腦啊,我要玩到一場結束才能去呀!可是,她都一直叫我。」

        我想小兒子一定是清楚明白,該吃飯的時間,自己應該當個好小孩,阿嬤叫了,就該去吃飯;然而,這跟他手邊有「重要的事」尚未完成,是有衝突的,所以感到內心的掙扎。或許因為我平常對孩子採取比較自由的溝通方式,較少用命令的口氣,偶而阿嬤到台東家中來幫忙時,讓他感到一些落差。

      「阿嬤只是希望你能趁飯菜還熱的時候,吃到好吃的菜呀。她煮你喜歡吃的東西,煮得那麼辛苦。你可以跟阿嬤說,你現在走不開,五分鐘還是十分鐘之後,再去吃。」小兒子聽了似乎比較適然了。他是一個心思細膩的小孩,有時候人際關係裡的一些小疙瘩,會讓他困擾。

        小兒子的這個提問,不禁讓我想起幾天前,在公寓電梯裡看到的一幕祖孫相處的光景:一位阿嬤和約莫10歲左右的小男生一起下樓去倒垃圾。

       阿嬤:「等一下你倒完廚餘桶之後,要去洗手,再用水把桶子沖洗乾淨…」
       或許旁邊還有我這個外人,小男生不太自在的低著頭,沒有回應。
       阿嬤:「回收的垃圾也要先收拾過,你喝飲料要先洗,瓶子才能丟,不然,會長螞蟻,知道嗎?」
        小男生扭捏了一下身體,還是沒有吭聲。
        1樓到了,電梯門一開,小男生獲得「釋放」般,馬上拎著垃圾,衝出電梯,往垃圾收集場跑去。阿嬤:「不要用跑的,會跌倒…..!」
        到了垃圾場,這位教育阿嬤,還是繼續叨念了一些跟倒垃圾有關的規矩。我注意到這個小男生已經在戶外的清風吹拂下,關上了耳朵,盡量不被這些叨念「打擾」,看不出有任何表情和反應。

        我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曾經有類似的感受。由於爸媽工作忙碌,沒有太多時間管理教導我們小孩的生活規矩,母親也從來不「囉唆」,所以,我非常不習慣有人在旁邊「耳提面命」。記得有一陣子,跟阿嬤一起住時,也曾被叨念過。可能只是一些要我收拾東西的小事吧,但是心裡的反抗和不舒服的感受,至今仍記得很清楚。

        我從小「自動自發」習慣了,做事情有自己步驟和節奏,所以當阿嬤提醒:「東西怎麼沒收,太亂了。」我心裡滴咕著:「我本來想等一下去收呀!不用妳說,我也知道啦!」因為阿嬤的指示,比我原本的自發行動早了一步,讓我覺得很不愉快。好像我現在去收拾整理東西,是因為被她指使才去的。心中甚至升起,「妳叫我做,我偏不要馬上做」的反抗想法呢! 乖小孩如我,雖然不會頂嘴,但也有不願順服的心態,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很有趣。

        我想,很多時候,大人只要做出榜樣就好,用做的示範,比用叨念、指使的有效多了。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可以自動自發、自立自主,是不是可以耐住一點性子,多給孩子一些信任,一些自主的時間,在開口叨念之前,再多等一下呢?

文/照片:游珮芸

附註:本文已刊登於『兒童哲學』月刊 No.25 (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