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5.29.2013

培養「競爭力」?不要輸在起跑點?


機場一角


   這半年來因為常常搭機到台北上課,機場候機室就像是自家「灶腳」; 環境太熟悉了,往來台東台北自在自如。一進機場,輕快的點幾下自動報到機的螢幕、10秒鐘取票,通關檢查(跟眼熟的通關人員點頭致意),然後走進候機室看書。 哪個位置比較不受打擾又有風景?要先在便利商店買什麼解饞?哪裡有飲水機、洗手間? 一切幾乎成了反射性動作,可以不假思索,頭腦也自然轉成「省電模式」。 

  不過,偶而也有突如其來的狀況,像是遇到「認識又不太熟」的人。打聲招呼後,不得不禮貌性的聊上幾句。如果不巧時間還長,必須聊到登機廣播響起,原本處在「節能狀態」的腦子,只得費力搜索有點興味又不算八卦的話題。前幾天剛好遇到這麼個場面。還好,我們有共同的話題,都有一位剛上國中,讀七年級的兒子。
       
  「小孩上國中,適應嗎?」我拋出話題。

  「唉呀,他喜歡自己看書,不愛上課,常問我上那些無聊的科目做什麼?」

  「是啊,我們家的也是,對於老師的教學很有意見,覺得沒趣、沒重點,就在教室裡發呆。」我加了一點柴火。

  「你們家老大有補習嗎?」

  「沒有耶,他不在乎功課,目前就是喜歡跑步,在田徑校隊,什麼寒假輔導課、第八節自習課,都去練跑步去了。你們家的呢?有補習嗎?」我有點心虛。

  「他在音樂班,在外頭有另外請鋼琴和直笛的老師。現在十二年國教,反而弄得一點都不能鬆懈,平時成績要斤斤計較,德性考核更離譜,連通知單回條忘了交都要扣分.....教育說要改革,改革了這些年,有越改越好嗎?還是越改越糟!」

  「我不清楚要怎麼算這些成績,也不是很在意。不過,我想到時候要上台東唯一的台東高中,應該不是太困難的事。」我很樂觀。

  「你打算讓小孩在台東上高中?」對方瞪大了眼睛。

   我不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質疑」,一些注重孩子教育的爸爸媽媽,都覺得為了孩子的前途,應該想辦法把孩子送到比較有「競爭力」的都會去就學,甚至國外。而我呢,不僅不要求功課,也不積極讓兩個孩子補英文、數學,兩個兒子既沒上安親班,也沒學才藝,更沒打算在高中階段外出求學。

培養孩子的競爭力,不要輸在起跑點上?


   公寓同樓層的鄰居家也有位跟大兒子同學年的獨生女,經常在電梯裡遇到媽媽帶女兒出門。

  「去上課呀?」

  「嗯,今天補英文。」

   要不就是「今天補數學。」

   其實,這樣應景閒聊幾句孩子的學業,剛好符和在電梯裡的秒數,所以也就成了慣用的招呼語。周遭認識的親友家庭中,隨口問別人家小孩是否有貢獻「補習班」、「安親班」或「才藝班」一點收入,答案都是「yes」!當爸媽的很像是替小孩買儲值回本型保險,除了「不甘落後」以防萬一之外,也多少加了一些將來投資回收的期待。

   記得七年前,大兒子即將要上小學一年級時,他就讀的幼稚園剛好開始要成立安親班。園長在安親班導入了電腦和網路教學課程並為了招收將晉級的「準客戶」,特地從台北請來網路教學課程設計的負責人,召開說明會。那一天,我坐在家長席上,看著網路課程各種眩目的互動功效,聽著台北來的專家談起將來這些孩子要跟中國「十三億」人競爭的理論:一曲璀璨未來的贊歌就這麼夾岔著高失業率、經濟不景氣的雜音,聽起來既熱血沸騰又令人心惶不安。

   當時,因為工作時間的關係,讓孩子上安親班是不得不的妥協,我其實不在乎這些額外的課程,只得撇開眼前雜訊紛亂的演說,將目光轉向窗外的藍天和綠蔭,多麼希望孩子下了課可以在廣闊的操場跑跳、踢球!但是我找不到這般理想中的「安親班」。直到後來孩子大到可以自己走路回家,才選擇不上安親班。

   不知道「這一代的孩子們長大後要跟十三億中國人競爭」的駭人理論,是不是嚇壞了不少當天在場的家長?其實,在如今網路全球化的時代,或許要競爭的對象是全世界「六十億」人口才是?!說到這兒,你或許會掩口一笑,說什麼笑話嘛!有些地區和國家,根本不是競爭的對手!或許吧。不過,好笑的本質不是跟「多少人」競爭,而是為什麼一定要「競爭」呢?        

瑞典孩童到12歲為止,都不會收到成績單
       我常想,身為家長,自己為什麼可以比一般父母「淡定」?在面對現今教育體制的種種、教育改革的流變,彷若置身事外?或許是一方面,我深知學校教育不是孩子受教育的全部,另一方面,我完全不認同現今教育體制中培養孩子們「未來競爭力」的基調,因而練就不隨之起舞的本事。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瑞典小學教育相關的報導,讀得我頻頻點頭。
       「和台灣、新加坡、南韓相較,瑞典四年級與八年級學生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並沒有那麼亮眼,但根據經濟智庫馬丁繁榮研究2011年對全球82國創意指數(Global Creativity Index)評比,瑞典的創意指數名列前茅,北歐的芬蘭和丹麥也在前五名中。此項調查是以預測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3T:國民科技運用度(Technology)、勞工創造力(Talent)和社會對不同觀點的容忍度(Tolerance)作為評比。」
     ok,這裡比的不是「數學與科學教育」而是「創意指數」。瑞典的創意指數在國際間名列前茅。這篇報導指出,其原因在於瑞典的小學教育。
    「瑞典孩童到12歲為止,都不會收到成績單,老師也不會替孩童們排名。學生們彼此不會互相比較、競爭。學生們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得到第一名,而是超越自己。此外,和大多數北歐國家的社會主義式教育理念一樣,沒有特別好的資優生,也沒有特別差的學生,人人都重要。在瑞典,戶外活動相當重要,就算是在冰天雪地的寒冬中,小朋友下課時也被鼓勵要在遊戲場中玩耍。老師通常不允許學生在下課時間留在教室裡,而是要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
   「12歲為止,都不會收到成績單」!「老師也不會替孩童們排名。學生們彼此不會互相比較、競爭。」 天哪,你可以想像嗎? 台灣一般的家長可以忍受如此不把「競爭排名」放在心上的教育嗎?「學生們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得到第一名,而是超越自己」!我想,一個人在超越自己之前,應該會先認識自己,找到自己吧!如果童年時期,有多一些的「空白」,讓孩子去經歷、瞭解自己,會不會減少「年過四十才發現自己的前半生都在虛應故事」?或是「活在別人設局的軌道上,恍然發現選錯行、工作與志趣不合」?這樣悔不當初的事例。報導又說:
  「學校也會安排每學期兩個整天的戶外課程叫『新鮮空氣日』,除了希望學生能遠離城市,呼吸大自然新鮮的空氣之外,老師也帶學生到森林裡學習各種知識,包括採野菇、認識動物、看地圖,以及戶外遊戲。父母也必須幫小朋友準備野餐的便當。此外,瑞典小學相當重視實用與手作教育,占總課程50%的比重,這些課程包括:公民學、體育、音樂、美術、縫紉、木工和金工。」
        我喜歡重視「實用與手作」教育的概念。多少年來,我們舉著「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進的標幟,實際上大多的時數還是傾注在「腦容量填充」的課程,因為智育容易比較出高低與客觀記分。然而,一個人有腦、有身、有心; 健康平衡的成長,理應照料到這三方面,不是嗎?

自覺與自我挑戰

      兒童節假日接送大兒子去台東體育場練田徑。回程的路上,他開心的說今天100公尺跑了11秒多,破了自己的記錄!不過,其實是跑了110公尺,因為有前面十公尺的助跑,所以後面的100公尺會縮短一些時間。他興致昂然的談著助跑時的技巧,田徑隊學長找他假日再去練1600公尺接力.......

       看著大兒子剛練完兩個半小時的田徑,汗流浹背的他談起明年參加全中運的目標時,依舊神彩飛揚,想著如何繼續破自己的記錄,完全不嫌假日練習的辛苦。做為母親,可以在一旁當觀眾,靜靜守護,真好。有人問我,這孩子長大要當運動員嗎?練田徑有助於多元升學嗎?我沒有想太多。只是看到小孩可以自動自發,找到自己當下努力的目標,全力以赴,就足夠了。我相信,他學到的不只是如何跑步,跟他日益強壯的肌肉一般,他應該還學到一些「身體力行」、「刻骨銘心」的人生道理吧!


圖文:游珮芸
本文以刊登在『兒童哲學』月刊   No.27  2013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