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3.26.2012

「真實」在平凡的日常生活裡



                    

牽著小手回家  Vs.  安親班

     
         下午四點,我站在小學的校門口前,隔著一條馬路等著兩個小孩放學。
      導護老師、愛心志工和高年級的交通大隊已經就好定位, 看到孩子們三三兩兩聚集到導護旗杆的前面,越聚越多.....。「嗶~!」一聲哨響,孩子們成群過馬路。
   將近一年來,在許多小孩裡頭,遠望尋找自己孩子的身影,成為我日常的「遊戲」之一。我回想了一下早晨他們出門時穿的衣服,然後用眼睛掃描對面一大群正在走動、聊天說笑的小孩。等了一會兒,看到「目標」出現,心底湧上一鼓安堵感; 而當看著兩個燦爛的笑臉迎面而來,著實是一種幸福。
        校門口附近站著不少家長,爸爸、媽媽、阿公、阿嬤都有,我喜歡看著家長牽著剛放學的孩子的手,一面聊著今天學校裡發生的事。不過,也有不少是幼稚園附設安親班的老師,整著列隊,帶十來個孩子走過,去搭娃娃車。小學附近也有安親班,有些孩子自己過了馬路,走幾步路就又進入了公寓裡。
      我的孩子一個小六、一個小四。因為工作的關係,我也讓他們上過安親班,當時,我希望安親班的空間可以寬敞一點,不要在公寓裡,而且最好是有可以跑跳的戶外空間,加上第一個孩子上小一時,小的還在上幼稚園,所以,就讓孩子上幼稚園經營的安親班。
      不過,孩子可以寫完功課後,在戶外盡情玩耍,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想像。安親班安排了練習的考卷,要不就是上網的課程,孩子離開學校後,仍然繼續智育的「學習」,完全無法玩耍。同時,安親班的老師因為家長的要求,要小朋友寫字必須工整,如果寫歪了要擦掉重寫; 因此孩子在安親班很不開心。
       終於,大兒子上小四時,他提出了不上安親班的要求。
       我答應了。條件是:兩個小孩要自己走路回家。
     從學校到家裡,大約兩公里多的路程,我自己先快步走過,量了時間,大約要30分鐘,孩子的腳程可能需要40分鐘。第一個星期讓他們自己走路回家時,我還請了個研究生一路跟蹤,看看他們過馬路是否ok?研究生回報哥哥會照顧二年級的弟弟,有一處過馬路的地方稍微注意一下即可。我就安心了。

真實的、孩子的時間

       只要安全上無顧慮,讓孩子走路上下學,我覺得最好的安排。
    從孩子的學校到家裡的途中,會經過鐵道公園、誠品書店、體育場、兒童遊戲場和河堤。路上有許多大樹和花花草草,或許會遇到野狗、或許會看到一隻金龜子,或許會看到午后的陽光灑在落葉上、或許可以聽聽腳步踩在小石頭上的聲響,或許肚子餓了咕嚕咕嚕叫、或許突然想尿尿.....。不論如何,那和坐著車子一晃即過景色一定不一樣。外在的空氣和溫度,自己身體的冷熱疲倦感受、書包的重量,都是確確實實的存在。
       我甚至想像兩個孩子偶而會來個小小的探險,在回家的路上找到屬於他們祕密的基地和自由玩耍的時間。啊,是電影看太多了。
       事實是,他們盡量快走且超短路回家, 常常30分鐘不到就回到家了。那也很好,鍛鍊腳力、體力和反應力。而且是沒有大人在旁邊的時候。
      去年五月起住家到孩子小學的路上有座橋改建了。橋被封了,必須繞遠路,加上封橋後交通比較紊亂,所以我排開上課的時間,開始去接小孩放學。希望建橋的工程如期完成,讓大兒子小學最後的時光,再添一些走路回家的記憶。
        我自己在台北出生長大,小學時「越區」就讀南門國小,必需坐幾站公車上下學。上、下擁擠的公車,被圈圍在一大群大人中間,是每天必經的奮戰。有一次,我記得那時我才小學二、三年級吧!放學時正好下著西北雨,沒有帶雨傘,公車又怎麼等都不來,我決定走路回家。第一次,我沿著公車路線的馬路,一路尋找騎樓、遮雨棚,一面躲雨、一面前進,衣服半溼、全濕到溼透透。我沒有哭、沒有慌,一個人有些孤單,但是我終究還是走路回家了。回到家前的馬路時,公車剛好經過,或許我多等一下,就不用淋雨了; 不過這一次全身上下溼透透的小小冒險,也因此成為我眾多童年記憶裡的一小顆珍珠。

虛擬與真實之間    

      在兒童電影或者兒童文學裡,往往需要有戲劇張力的情節鋪陳,才能成就一個故事。然而現今社會裡,最平凡不過的日常,其實對孩子來講就可能是「冒險」或「探險」。習慣以車代步的孩子,對於空間距離和時間的關係,和自己走路的孩子會有不同的認知。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前幾天網路上看到的新聞:

      項美國研究指出,拳擊、網球、舞蹈體感電玩遊戲或許無助於兒童達到每日所需運動量。德州休士頓貝勒大學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Medicine)研究人員發現,玩任天堂公司(NintendoWii體感電玩遊戲的兒童,和坐在沙發上玩非體感遊戲的兒童相比,一般身體活動量和激烈活動量都沒有增加。 
部分公共健康學者原先期望體感電玩能代替戶外玩耍和運動,至少讓兒童達到所需部分身體活動量,特別是住家附近不安全而不適合出外活動的兒童。 
巴拉諾斯基(Tom Baranowski)和貝勒大學同事表示:『我們曾預期玩體感遊戲實際上可能顯著增加兒童的身體活動量,但結果是完全沒差,老實說我們很震驚。』
        老實說我也很震驚。竟然有學者研究假設這些體感遊戲可以代替戶外玩耍和運動。我們家瘦弱的小兒子在玩wii sports時,可以打倒所有的保齡球瓶拿到滿分,但是到了真實的保齡球場時,他無法單手拿起保齡球。在帶他去打保齡球之前,他還一直以為保齡球是他自己的「運動強項」呢!
        除了高明的任天堂,以虛擬逼近「真實」當賣點,還有一個把孩子的想像扮演遊戲具體化的「職業體驗城」也值得一提。這也是網路上可以看到的報導:
「.....職業體驗城的創意起源於墨西哥KidZania,有感於父母因自己的期望對孩子未來干涉太多,反而忽略了小孩的興趣與潛能,因而出現職業體驗城,讓小朋友實際體驗各個職業的工作內容,小朋友可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角色扮演遊戲,父母也可以從中發現小孩真正的興趣。陸續在美國、日本都引起轟動,日本開幕後半年內的入場票更在2個星期內銷售一空。 這是一個屬於兒童的成人社會體驗區。硬體由美國團隊規劃,多達70種的職業小朋友體驗的工作內容就像在現實社會中生活一樣。
     這個這時代太多虛擬,因此「真實體驗」變成一種販賣的商品,殊不知「真實體驗」這個商品本身,也是一種虛擬。幾年前,小孩還在幼稚園時,就去了日本剛剛開幕不久,十分轟動的KidZania。他們兩個帥氣地穿起飛行員的制服開飛機,穿白色廚師服戴著高高的帽子做壽司,然後還穿著消防隊員的衣服,拿著水管搶救火災。每一個畫面都變成現場販賣的1000圓日幣的照片,讓我們買回家「珍藏」。場內規定家長不能進入體驗區,說是讓孩子自立,卻也是一種阻隔家長照相的商機。因為專業的攝影師可以進入現場,他們可以更精確捕捉每個小孩的神韻,然後快洗販賣給滿心企盼吾兒成長的家長們。
        「現實社會」的體驗?這不過是個滿足孩子變身慾望和家長虛榮的裝置,把它看成高級奢侈的「扮家家酒」即可,但如此這般成人精心安排的劇碼,絕對不是「真實」的職業體驗。

就在平凡的日常生活裡.....

         日本知名的動畫大師宮崎駿擅長創作天馬行空的幻想故事,但是他卻極力反對孩子常看他的動畫作品,他說:
      「我主張三歲未滿的孩子不該給他們看電視。.....電影或是動畫,應該是在特別的日子觀看的,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如何充實平常的日子才是重要的。.....我認為不該在孩子面前不斷地播放影像,不論是印刷品、電視或是電玩遊戲都好,必須縮小、加以限制。.....和現實接觸並不是要到什麼風光明媚的地方,而是讓孩子們知道、認識自己現在居住的週遭,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是動畫、電影或是電玩遊戲、甚至是教育活動,如果剝奪了孩子與現實接觸的時間,都是不對的。」
    
      好個動畫大師宮崎駿!!當他說 「不管是動畫、電影或是電玩遊戲」時, 我還覺得不過爾爾,但是當他說「甚至是教育活動,如果剝奪了孩子與現實接觸的時間,都是不對的。」我不得向他不脫帽致敬。
        是的!甚至是「教育活動」,包括閱讀、才藝或是腦部潛能開發.....
        真實的生活,或許就從讓孩子自己走路回家開始吧!

文/攝影:游珮芸
本文刊登於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兒童哲學』月刊14號(2012年3月)出刊

3.21.2012

隨輕拍羽翼的精靈漫舞: 謳歌神秘自然力的仁科幸子



生命的條件是什麼?是不是有土壤、水份和陽光,種子就一定會發芽,花苞就一定會綻放?我覺得,還需要有一種來自宇宙與自然的力量。那就像是輕撫過幽暗心靈的光,或是讓人最後鼓起勇氣的那一絲溫暖的氣息,那是啟動生命意識的鑰匙。

---仁科幸子----



因有緣翻譯仁科幸子的《微微風童》 和《花兒學校》 (樂山文化),趁著2007年寒假到日本之便,我走了一趟山梨縣大月市去探訪幸子小姐。2月3日傍晚時分,從幸子家驅車前往餐廳的途中,在搖晃的車廂內、昏暗的暮色裡,我記得她說了以上的一席話。這段經過我的記憶剪輯、大腦翻譯過的語言,至今仍縈繞在我的心中。我還記得當時這席話引起的悸動,因為經過一個下午的晤談,我「確知」對我而言那看不見的自然力,對幸子來說是百分百的真實。



在大自然中長大的孩子

「有人說我的畫有一種無國籍的風格,可能因為我小時候常搬家吧!」幸子說。幸子是四姊妹的老三,因為父親工作的緣故,小時候時常搬家,四姊妹小一念的竟然都不同學校。但因父親在水力發電廠工作,居住的地點一定是山光明媚。「我住過冬天積雪很深的新澙縣、福島縣,早上起床,發現門打不開,因為積雪已經有門這麼高了,大人們很辛苦,可是我卻特別喜愛下雪天那種夢幻、神秘的氛圍。」幸子說她常跟男孩子玩在一塊,一起跳過捲曲在地上的蛇;爬到樹上去看書;颱風天跑到山丘上,灑下撕碎的報紙,看紙片飛呀飛‧‧‧‧。

「令人精神百倍的曙光、黑暗恐怖的森林,大自然的一切已經融入我的生命中」,幸子說和大自然「共存」是她生命最自然的樣態,她並不標榜自己是自然主義者(naturalist),而且她覺得美麗洗練的人工場所也不錯。

除了以自然為師,幸子還是個愛閱讀的孩子。雖然住在鄉下,但愛書的父親買了少年少女文學名著全集、世界文學全集、百科全書、世界美術系列給姐妹們。幸子決定將這些書全部讀完,雖然有許多小學生讀不懂的,但她讀得津津有味,那一些閱讀經驗,成了她現在無窮的珍寶。



專業繪本作家之路

幸子從小就學芭蕾,一直認真練習到中學三年級,她說當時很煩惱,究竟要走舞蹈家的路,還是繼續她深愛的畫畫,最後,她選擇了畫。「我記得我下了一個決心,無論將來做什麼,都要過著『有美感』的生活」幸子說。

進入多摩美術大學就讀的時候,幸子專攻的是立體設計,但就在她為未來出路感到徬徨時,她遇見了德國繪本作家亞諾士(Janosch)、許若德兒(Binette Schroeder)的作品,「一幅畫只能有一位收藏者,可是繪本卻可以讓許多人共享,」她因而燃起了創作繪本的念頭。「所以就業時,我選擇了平面設計公司,以為二次元的世界,比我原本的立體設計更接近繪本」,她說。幸子就職的日本設計中心(日本デザインセンター),是以日本平面設計大師永井一正為首的知名公司,而且一開始就被安排在永井大師的直屬部門,受大師的薰陶至深。

在做平面設計工作的同時,幸子也以森林裡的小動物、精靈等作為素材,參加平面海報與立體裝置的展覽。其中一尊叫做帕本比多( Puppenpit パップンピット)的小精靈,受到銀座的百貨公司松屋的矚目,1991年開始連續四年,成為松屋電視廣告與慈善義賣活動的代言角色,使得幸子的生活突然忙碌起來。「在公司工作到晚上,回家後又畫圖畫到早上,整個人都輕飄飄的‧‧‧。這樣的生活,一定沒辦法把圖畫好,於是,就辭去了工作。那時,也了解到自己在平面設計的世界,是永遠無法超越永井老師的,」幸子說。1995年,仁科幸子正式成為專業的繪本作家。





和孩子一起畫畫、讀繪本

成為專業繪本作家後,幸子搬離繁華的東京,回到山梨縣大月市和父母同住。我從網路上得知,幸子在當地的猿橋幼稚園 有壁畫作品,所以希望能夠親身造訪。

那天下午,初春的陽光暖暖地灑在畫著花朵與精靈的牆壁上,我們在一群要去參加月光晚宴的狐狸大壁畫前合影,猿橋幼稚園的園長仁科義民先生也在場。正好星期六下午,幼稚園的「藝廊」有一個社區居民的英文讀書會,我們順道去參觀。在年代久遠的木造房子二樓,有一間掛著畫的舒適空間,戴著瓜皮帽的紳士園長熱心地告訴我,等一下有一位台灣來的女士也會來參加。藝廊裡有幸子帕本比特的原畫,還有醒目的澳洲原住民的畫作,據說那是園長與澳洲人交流時獲贈的。

老實說,在那樣的「鄉下」地方,竟然有那麼具有國際觀,並著重孩子美育的幼稚園,著實令我感動。因為對於園長的教育理念及社區活動的推展產生共鳴,幸子才會將花一個多月的時間,獨立完成壁畫。「在牆上作畫真的需要很強的臂力,我那時練出來的肌肉,都還沒消呢 !」幸子笑著說。

幸子每星期都到猿橋幼稚園說故事,也接受小學的邀請,到學校和孩子一起作畫或演講。幸子說前一陣子她才在一所小學,和學生及家長一起在小學的體育館畫一棵立起來有體育館屋頂高度的大樹,讓每個孩子在自己的葉片上寫上心願。幸子談到她收到小粉絲的信時,眼裡閃爍著光芒。「我現在畫畫時,有時會浮現那些幼稚園小朋友的臉孔,想到他們看到畫的表情,我喜歡他們純淨閃亮的眼睛,」幸子說。



大自然的能量是創作泉原

至今,幸子在日本出版的插畫及自寫自畫的繪本作品,已有三十部之多。在台灣,除了樂山文化的兩本繪本之外,還有小魯的《帶來幸福的酢漿草》和遠流的小刺蝟系列(預計2007年6月出版)。大部分作品,都與大自然及自然中的小生物、小精靈有關。開啟幸子邁向繪本之路的「帕本比多」就是植物種子的守護精靈,在仁科幸子的幻想王國裡,他們的工作是幫助生病或不願打開心扉的種子,他們是聯繫動物、植物與大自然的醫生。聽著幸子的敘述,我立刻愛上了帕本比多。「我27歲時,有個機會跟著日本野鳥協會的長者和幾位學者,一起去亞馬遜河流域。當中年輕人只有我一個,是段非常不可思議的旅程。當時我的身心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能量中,所以回來後,才會畫出像帕本比多那樣的精靈,」幸子微笑著說。

《微微風童》中描繪的也是如春神般的精靈。但幸子認為微微風童不只是春神,他也是在人覺得怯懦時,會推你向前走一步的力量。故事最後微微風童和大家說再見,乘著風回家去了。我調皮地問道:「微微風童在家裡,都做些什麼?」幸子回答說:「就像我們現在這樣,喝喝綠茶,睡睡午覺呀。」

另一本《花兒學校》描繪的是照顧花朵的小精靈,我以為這些都是衍生自幸子的「自然觀」。但幸子卻說那些故事是「自然」降臨到她的身邊的。「像微微風童很早以前就來找過我了,帽子和髮型就是那樣,名字也是我一開始就知道了,我看到他騎著雲而來‧‧。」幸子認為自己的使命就是傾聽大自然的聲音,然後盡自己微薄之力,將這些故事傳達給孩子們。「孩子們其實都『知道』,只是漸漸長大後就忘記了,」幸子強調。

帕本比多曾是慈善植樹計畫的代言人,今後,幸子也希望藉由她繪本創作的利潤來進行自然保育的工作。大月市之行後,我又在銀座和幸子見一次面,幸子談到最近帕本比多說給她聽的童話故事,非常、非常、非常精采‧‧‧。先保密啦,讓我們期待不久的將來和這些種子精靈的相會。


文: 游珮芸
原刊登於《繪本棒棒堂》季刊2007年夏季號


註解
《微微風童》日文原著『よそよそさん』德間書店,2006年。

《花兒學校》日文原著『はなのがっこう』偕成社,2006年。
*網路上査到的猿橋幼稚園的教育方針:〈A〉不用填鴨式教學。〈B〉對於「髒」不過份神經質。〈C〉讓孩子充分玩泥巴。〈D〉教孩子專心聽別人說話。〈E〉和外國人接觸做朋友。




3.17.2012

花的心,我不知道



                      賣花的老闆說:
                     海芋的莖是軟的不要放太多水,
                     老闆又說:
                     兩天可以幫她修剪一次,
                     剪個兩、三公分。

                     今天是兩天以後,
                     修剪前,我幫他們拍了照。
                     仔細看突然覺得火鶴和海芋很像,
                     都有一枝黃色的雄蕊,
                     花瓣的質地不同、顏色不同,
                     一個捲曲、一個攤平,
                     但都只有「一片」 ,
                     所以,我想,她們可能是親戚。 

                     海芋有一種清淡的香味,
                     像甜筒卷的花瓣中,
                     藏著細密的、白白的花粉,
                     在等待蜜蜂和蝴蝶吧!
                     火鶴因為是改良的觀賞花嗎?
                     所以,沒有花粉、沒有香氣?
                     我不知道。
                     花的心,我還不知道。
                       

                      附記:

                      對於植物,我所知不多,
                      看到花開了,
                      好欣喜。
                      看到滿樹花苞,
                      好期盼。
                      但我總還是會因為疏於照料,
                      有時,讓即將開花的花苞乾枯、掉落,
                      或是讓開了花樹結不了果。

                      我只是澆水,
                      或是澆太多?
                      或是澆太少?
                      我不知道。 
                      不知道為什麼有些植物會枯萎?
                      不知道為什麼有些又復甦重生?

                      花園只是等著
                      偶而媽媽來了,
                      幫花除草,
                      幫樹施肥。

                      我想,我自己有責任
                      好好認識每一株
                      在自己花園裡的植物。

                      對自己照顧範圍下的植物,
                      所知不多。
                      我聯想到自己指導的學生,
                      老實說,我也所知不多。
                      有時以為,用對了指導的方法,
                      卻是錯的。
                      每一個指導生,都不同,
                      可不可以不用成見和框架,
                      如實面對每一個人?
                      我不知道。
                      我想我盡量,但還辦不到。
                      就像我還在認識自己的途中一樣。
                       
                       
                       
                      

                     

3.16.2012

豐饒時間的禮物




沒有快船像書本一樣

能帶我們遠離土地

也沒有任何駿馬像一首

騰躍的詩------
再窮的人也可以踏上這趟旅程

不用擔心沒錢納稅-------

這是何等儉樸的交通工具

載著人類的靈魂遨遊   


         (愛密莉˙狄瑾蓀)





書中自有黃金屋?

  每回被邀請講述有關親子共讀的議題時,我總是反覆地思索一個很根本的問題:為什麼要讀書?
閱讀對孩子而言,與孩子一同閱讀對於父母親而言的總總好處,幾乎已經是全民共識了:閱讀可以增強孩子的語言運用能力,開拓他們的視野,賦予他們一雙想像的翅膀˙˙˙。陪孩子閱讀可以和孩子共享優質的親子時間,培養共通的話題,更了解孩子,貼近孩子的世界˙˙˙。

  可是,這些不盡然是我幾番思索後的答案。如果把「孩子」的年齡限制與「父母」的人倫腳色扮演拿掉呢?也就是說,「人」為什麼要閱讀?特別是在這個多元媒體多元價值的現代社會裡。雖然我的職業是「兒童文學」,鼓吹兒童閱讀和親子共讀是我的職志,但我卻無法漲紅著雙頰大聲疾呼,「愛閱讀的孩子不會變壞」或是「有書香的家庭就有幸福」之類的話。我情願用一種更謙卑的態度來看待閱讀。因為我知道,在各種資訊媒體發達的今天,閱讀並不能保證「知識」的快速累積,博學多聞也不一定要藉由紙本書籍的引領。我也知道,閱讀其實與「幸福」畫不上等號;幸福的定義太多元了,從閱讀中所獲得的樂趣常常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說也。但我卻可以毫無疑慮地說,閱讀中寶藏著幸福人生的可能性。

  書本的閱讀在現代繁忙的社會裡,是一種奢華的享受。因為一個人必須空出一段屬於自己的時間,並且在腦中空出一個沉靜的空間,才能與作者平和地對話,開展自己的想像力及同理心,而確確實實地「享受」閱讀的興味。也就是說,我苦思的結果,答案是:閱讀是「自我豐饒時間」的活動。

所以,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對於孩子而言,孩童時期美好的閱讀經驗,能讓他們長大成人後也保有閱讀的興趣,也就是讓孩子們養成自我充實生活的「習慣」;這可以是父母親送給孩子的一份看不見的禮物。當然,一起「共讀」的大人們也即時地身受其惠。








童書是兒童的專利?

  我第一次閱讀聖修伯理的《小王子》是在大學的時候,被謝爾˙希爾弗斯坦的《愛心樹》感動也是成人以後的事。我在大四的那一年修了一門「英美兒童文學」的課,而開啟了兒童文學世界之窗。因為被兒童文學作品的多元性、圖畫書的深度與美麗所震懾,決定走入這個領域。如果不是一個選課的偶然,我對童書的印象,可能永遠只停留在被改寫過的格林和安徒生童話中。我相信大部分的成人和我一樣,孩童時期沒有多少閱讀的選擇。所以,我一向的信念是:所謂的童書,是孩子的書,同時也是大人的書。因為,我不願和自己童年時尚未出版或是未讀過的好作品失之交臂,只因為它們被貼上兒童文學的標籤。

  如果成人就代表和兒童文學劃清界線,那我們可能就不會遇到像麥克˙安迪的《默默》一般給人深刻的時間寓言,也和托爾金的浩瀚磅礡的《魔戒》絕緣,當然也不會與工藤直子的《大海的朋友》中的鯨魚和海豚相識。那是多麼可惜的事。也許有人會以「貼近孩子的世界」來「曉以大義」,鼓吹父母親和教育工作者一起閱讀兒童文學;但我以為那樣太「小看」所謂的童書了。年輪應該是加深閱讀品質的動力,而不是欣賞一部好作品的障礙。

  然而,不可諱言的是,童書總是被擺在書店最不起眼的角落,讓人難以駐足。或者,一個堂堂的「大人」,大剌剌地捧著兒童文學作品似乎不太體面。與孩子們「共讀」給我們一個步入童書區的機會,也給我們一個足夠欣賞童書的理由。世間的爸爸媽媽們,可要好好「利用」孩子的童年喔。
好書的標準尺?

  如何選書?是親子共讀活動中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報章雜誌上的好書榜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指標,名人專家的導讀是一個可循的途徑。偶而上上網,找尋新的資訊也是一個可行之道。還有挑選幾家製作嚴謹值得信任的出版社,訂閱電子報或是定期索取書目,是比較有效率的方法。當然,最原始的方法是和孩子一起到圖書館或是書店走走,「親手親眼」尋找自己的所好,享受一下進寶山挖寶藏的樂趣。

    什麼是好書呢?為什麼大人選的書孩子不喜歡呢?我想每個孩子可能會有一段時期,就只迷一個類型作品的現象:喜歡魔法的時期,喜歡動物故事的時期˙˙˙,不能強求。對孩子而言,一本「看得津津有味」有所感動的書,就是好書。孩子喜歡的書,不一定要和大人一樣。當然,父母親可以把自認為的「好書」,放在孩子垂手可得的地方,就算孩子不主動閱讀,也可以朗讀「說書」給孩子聽。

    不管是大人或孩子,我相信每個人都有為自己挑書的能力,也有屬於自己的、每個階段的「好書」的標準。當然,書看得越多,眼光就會越敏銳;挑書的失算率就會越來越低。就如同其他的興趣一樣,閱讀也需要一點冒險的精神,和一些投資的喔。希望你和我一樣,都會發現對於閱讀的一切投入是值得的。


文:游珮芸
照片:網路
    

3.13.2012

我們在「製造」不敢玩泥巴的小孩?



「小心!不要跑!」
      
      五歲左右的小男孩下了飛機,坐上松山機場的接駁車,他鑽過人群,擠到窗口前,興奮地張望著。窗外停著大小飛機,機場地勤人員和貨物車穿梭著,遠方還可以看到101大樓。
      「小心!xxx你不要跑來跑去!」一個推著嬰兒車的媽媽,尖銳的聲音劃破沈寂。
      「爸爸你不管管他?!」拿著行李的爸爸沒什麼表情。
      「衣服不要弄髒了!等一下要去看阿嬤。你不乖,不帶你去動物園!101也只帶弟弟去就好.....xxx你再不乖.....
       媽媽繼續叨叨絮絮念著,威脅條款一條條像唱詩句。
       另一個場景。
       過年時節,在台東的東海運動公園裡。穿著時髦的媽媽踩著高跟鞋,旁邊走著穿皮鞋配西裝褲的爸爸。阿公、阿嬤開心地牽著兩個小孫子。走到上河堤的階梯前,穿著白褲襪五、六歲的小女孩跑了起來。
      「喂,姊姊小心!」爸爸才喊著,一旁三、四歲的小弟弟也跟著跑步要爬上階梯。
      「小心哪!不要跑,會跌倒!」媽媽著急跟在後面追小孩.....
       你是否也看過類似的親子互動的景象?
       在接駁車上的孩子,並沒有「不乖」,他只是好奇,他只是想看看他不熟悉的場景,這麼多有趣的事物在眼前發生。在我看來他其實「很乖」,他並沒有喧譁,只是「很自然」地移動身體,張大眼睛,想把停在機場地面的飛機看清楚。可是,焦慮的媽媽或許基於安全考量,不想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也或許出遠門這樣「非日常」的大事讓她緊繃;   但是從她嘴裡跑出的一句句「威脅禁語」,不禁令人聯想到她的「日常」是否也是這般。我知道孩子有一種功夫是把大人的話當耳邊風,我心裡暗暗希望這個孩子不要「太乖」、太聽話才好。
       再說公園裡上演的劇碼,讓人想起學校走廊和圖書館裡的標語「不可奔跑」,但是,這裡是「公園」耶!我的心裡吶喊著:「跑啊!跳啊!跟好不容易探出頭的陽光和春風一起旋轉呀!」或許再加一句,「跌倒了,拍一拍,再爬起來就好啦!」
      這些爸爸、媽媽或許整天揪著一顆心,就是擔心孩子的「安全」,不想讓他們受一點小傷。或許只是怕孩子弄髒衣服?
「沙坑」---玩到天快黑才想回家

     這讓我想起兩個孩子在台東上幼稚園的時候,園裡有一個築著小矮牆像是游泳池的沙坑,那是孩子們的最愛。然而,園裡卻不准孩子下課時進去玩。唯一開放的時間是下園時,家人來接的時間,如果媽媽或阿嬤同意,小朋友才能下去玩。我記得那時,我常常五點去接下孩,坐在沙坑旁等到快六點,然後把他們整個人抓到水龍頭旁邊清洗手腳,才帶他們回家。

      坐在那裡,常常會聽到小孩央求媽媽或其他家人:「讓我玩沙!」但是往往沒有幾位家長願意「放水」。通常我聽到的是:「不行!」要不:「要回家吃飯了!」「沙子會弄髒鞋子」之類的。所以,幾個能在沙坑裡玩耍的孩子,身邊環繞的是其他孩子豔羨的眼光。偶而,有小孩趁家長還沒來,自己偷偷脫了鞋子走進沙坑,眼尖的老師不會放過:「XX,媽媽還沒來,你不能玩沙,快起來.....」啊,媽媽來了,可能還是不能玩吧!這是老師和園方為了不受家長責難而自保的方式。
     大兒子在京都出生,快兩歲時才到台東來。我因為工作,所以他兩個月大時,就送他去保育園。還記得那家保育園叫做「桃樹(ももの木)保育園」就在我們住的公寓附近,只要穿過一個中型的公園就到了。公園裡有櫻花林和一個可以跑步的操場。天氣好的時候,常常看到保姆們推著柵欄車,裡頭坐著幾位還不會走路的小孩,到公園散步。大兒子一歲之前,我推著嬰兒車去接他,走個10分鐘,很快就帶他回到家了。可是他會走路之後,我們常常要花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才能從保育園走回家。
      他會在公園裡追著鴿子跑,他還會追風、追落葉,然後撿葉子,明明走過了,因為風吹,又走回頭路。公園的中央有一個大象溜滑梯,滑梯的下頭是沙坑。他也常常走到溜滑梯,奮力地爬上去,然後溜下來,感受重力加速度的快感和迎面的涼風。一次、一次、再一次.....。他迷上溜滑梯時,一滑就是幾十次,每次都在高處跟我揮揮手,帶著咯咯咯的笑聲溜下來。總是要等到天快黑了,我催促他,他才願意離開。當然,他也愛玩沙,沙坑旁常常聚集一些年輕的媽媽,帶著小小孩來玩耍。我不太清楚台灣和日本的家長對「沙坑」的態度為什麼差那麼多?但是,日本的幼教教育非常重視沙坑遊戲,家長們普遍不排斥孩子們玩沙,卻是事實。
「爛泥巴與大地保育」 

    2009年5月我受邀到日本保育學會的學術大會做專題演講。相較於日本兒童文學學會的規模,四、五千人的保育年會的確讓我開了眼界。因為領域不同,大會中只有五、六位熟識的學者,其他的參加者互相遞完了名片,也就忘了人的長相。不過,卻有一位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年長男士,他的笑容誠懇又熱切,他不發名片,而是一張A4大小的報紙報導,是關於「爛泥巴保育園」的,他自我介紹是那家保育園的園長,保育園裡不只有沙坑,還有從有機稻田裡收集來的爛泥巴.....

     
        哇~!這真是太吸引人了。
     園長的名字叫做塩川寿平,他有幾本著作,光看書名就很吸引人:『大地保育環境論』、『沒有名字的遊戲(名のない遊び)』、『爛泥巴(どろんこ)保育』。這位保育園的園長常年以來實踐「大地保育」,所謂「 大地保育」 就是重視太陽、水、泥土、花、草、樹木、小動物等大地上自然環境的幼教保育,所以園裡面有葡萄藤、橘子樹等果園,也讓孩子們種稻、種菜,每年定期有小馬會來保育園跟小朋友玩,園裡除了一般有的盪鞦韆、溜滑梯、游泳池,還有剛剛說的沙坑和爛泥巴坑。


       你能想像孩子全身泡在爛泥巴裡面,身心所得到的自由和解放嗎?玩在爛泥巴裡,已經沒有「髒不髒」的問題了?那麼,就盡情、盡興玩吧!雖然,我沒有親身體驗過,不過卻十分心嚮往之。據說到塩川園長的保育園的小朋友和家長,都要先通過爛泥巴遊戲這一關;我私自希望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的入學儀式裡,也有爛泥巴遊戲!不只是小孩,穿慣了盔甲的大人們,或許更需要浸淫在大地裡,脫一層皮,找回純真的心!
        塩川園長的大中里保育園在日本靜岡縣富士山下,有提供見學參觀噢。如果查詢日本的網路,會發現日本全國各地有幾所贊同「大地保育」的「爛泥巴」保育園,他們的共通點除了園裡有爛泥巴坑,可以讓孩子們玩得全身「塗土土」,也讓孩子蓄養山羊等動物和種植蔬菜等植物噢。主旨之一就是培育「不怕髒」的孩子!
大中里保育園的網址如下:http://oonakazato.com/index.html
「從身體到靈魂」

     我喜愛的日本詩人工藤直子的詩集『孩童時期看到的天空(こどものころにみた空は)』裡有這麼一首詩,我試著翻譯如下。

煙火

橋的上頭擠滿了人
我說:「滿員電車、滿員電車」
媽媽叫我:「安靜!」
煙火叫一聲:咚~!
我的肚臍也咚了一下,好癢
所以我拍著肚臍,「哇啊!哇啊!」跑了起來
煙火一閃一閃     一閃一閃亮著光
我的眼睛也一閃一閃   好閃亮
所以我眨著眼睛, 「哇啊!哇啊!」跑了起來
煙火在爆炸之前   叫著「咻~」
聽到那個聲音我的腳趾頭和手指頭 ,就好癢
全身就開始扭來扭去
所以我晃動我的手臂   「咻嗚!咻嗚!」跑了起來
終於  媽媽說:
「你給我好好看煙火!」還蹬了我一眼。
我明明有好好看煙火啊。

  是的,孩子感知這個世界,不光是用頭腦、用眼睛,他們也動用肚臍、手指頭、腳趾頭.....,在換化成語言之前的感動,身體和靈魂是互相牽引的。
      我不是幼教專家,也沒學過發展心理學,我不知道玩沙、玩泥巴是不是跟孩子大腦的發育有關,但是身為一個人、一位母親,我知道小孩子的身軀裡有一個自由、探索世界的靈魂,太多身體的禁錮,除了阻礙五感的發育,還會限縮靈魂的自由,而那是「感受」與「愛」的泉源地....

文: 游珮芸
圖片: 轉載自日本網站
附註: 本文刊載於《兒童哲學》月刊2012年2月號

3.11.2012

311的祈禱


        感謝    一如往常    妳睜開眼睛
        感謝    一如往常    窗子透進光    被窩暖暖的
        感謝    一如往常    鳥兒嘰嘰啾啾    唱著歌曲
        感謝    一如往常    妳有手腳和俐落的腰    讓妳輕快起身
        感謝    一如往常    廚房裡有瓦斯    可以燒一壺熱水泡茶
        感謝    一如往常    烤麵包機裡   傳出可口的香味 
        感謝    溫柔
        感謝    力量
        感謝    勇氣
        感謝    關懷
        感謝    陪伴
        感謝    問候
        感謝    愛
        感謝    可以感謝的餘裕
        感謝    一如往常    
        感謝    新的一天
                                                          (寫於311一週年)

3.06.2012

分享共同想像的遊戲世界ーー『天空色的種子』



    
  201110月底我去東京參加了日本兒童文學學會的研究大會,除了自己的論文發表,最期待的就是繪本作者中川李枝子的特別演講。1935年出生的中川女士,和網路上的照片一樣,有著滿頭銀髮,但卻有年輕的聲音和頑皮孩子一般的神情,敘說事件和故事時,總是能緊緊抓住每個人的注意力,並且不時幽自己一默,引起哄堂的笑聲。

       中川女士從自己孩童時代閱讀的經驗回憶起,接著是自己在幼保科的學習,然後到當了幼稚園老師時,跟孩子說故事跟引領孩子接觸書本的欣喜,並談到自己開始寫兒童故事的經過。她談起的每一個人生片段,都是一個好聽的故事,聽眾們好像就在「歷史」現場,參與著她的人生故事。果然是日本經典繪本『古里和古拉』、『不不幼兒園』的作者,即便已是「智慧老人」,有著成熟與豁達,但仍保有「新生孩童」的好奇與活力。

        中川女士在幼稚園工作了16年,所以在她的創作中,可以那麼自然的呈現小小孩子的邏輯,不露痕跡的描繪小小孩子的感受。這本『天空色的種子』也不例外。天空色的種子長什麼樣子?這本繪本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種子」的樣子,當然也就看不到種子所謂的「天空色」,這真的是一個很巧妙的安排,這份「留白」的設計,是讓每位小小孩讀者參與其中最好的邀請。每個小小孩,一定都有這樣的經驗,把吃剩的水果種子,隨手種到泥土裡,到底會不會冒出芽來?會是什麼形狀和顏色?當然,狐狸的寶物種子,更是令人期待囉。「天空色」的種子,竟然長出「天空色的房子」!有什麼比這個更令小孩欣喜!而且房子會隨著進來的人、動物的數目增加而變大,多麼神奇的房子啊!


      然而,神奇的房子不只存在於繪本中,會長大的房子,其實真實存在於小小孩子的想像遊戲裡!幾個孩子可以讓小積木的城堡變成住滿人與動物的城市,只要他們ㄧ起參與這個遊戲,把一切「當真」,集體的想像(伴家家酒)就是一顆「天空色」的種子,只要孩子全心參與其中,就有神奇的魔力。因此,只想獨佔、拒絕分享,而且不會想像的狐狸,是住不起大家「共同想像」出來的房子喔。當然,這本繪本蘊藏的「分享」寓意,是每個讀者都可以讀出味道來的。不過,除了寓意之外,是否在共讀繪本的同時,和孩子ㄧ起玩玩共同想像的遊戲?那是什麼顏色的種子?那會長出什麼樣的「東西」?
        我想,這本繪本也是中川女士和繪者(作者的妹妹),送給大家進入想像遊戲世界的邀請喔。
文:游珮芸
本文為『天空色的種子』的導讀

3.05.2012

一樣、卻不ㄧ樣



還是小天使的時候
你們一樣
一樣    選擇了當我的孩子
來到了世間
卻不一樣
一個愛吃玉米
一個不吃玉米
一個愛吃水餃
一個不吃水餃
一個愛吃巧克力吐司
一個怨恨巧克力吐司
一個愛吃冰
一個討厭吃冰
一個愛跑步
一個不喜歡運動
一個愛看書
一個討厭看書
一個愛畫畫
一個討厭畫畫
有時候
我真希望你們能一樣
但你們擺明了
不一樣    又怎樣
你們的容器不一樣
一個卷髮、一個直髮
靈魂不一樣
一個膽大、一個心細
性格不一樣
一個直爽、一個幽默
還好    都一樣   良善
一樣    愛我
就如同我一樣
一樣
愛你們   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