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10.31.2008

約定---appointments

11/1 和 11/8
我中午左右會去伊亞餐廳
等同學們。

如果有空

不論進度如何,

都可以來討論。

聽聽其他同學的論文方向

也可以得到一些靈感吧!

不過,

也不必太勉強,

還有其他方式,

例如預約電話討論時間。

希望大家可以

克服"萬難"

邁開第一步!!!

我也正在趕一篇稿子,
12月初要去日本發表一篇論文,
是日方邀請的,
雖然有機票和住宿補助,
不過仍是要花時間準備......
截止日期原本是今天,
不過我已經寫信去告知會延兩天,
但主辦單位的教授竟然說
可以延到11月中,
不知道是賺到,還是.....
其實,我也特會拖的。
希望大家不要學我。
Posted by Picasa

10.29.2008

論文計劃書繳交時間---the deadline

今天開所務會議的最新決定
暑期部和夜間部同學的
研究計畫
繳交時間訂為
12月20日

比原本的11月底

多出了20天

大家可以鬆一口氣囉

11/01和11/08

的約定不變,

但是幾乎大家都選11/08

希望同學可以主動改一下日期,

不然,
11/08人太多,
大家能分配到的時間就會比較少喔!
Posted by Picasa

10.27.2008

想像力大解放---玩瘋了!!


想像力大解放─玩瘋了!!! (《繪本棒棒堂》稿件)

突破「哆啦A夢模式」
深受孩子們喜愛的動漫《哆啦A夢》有個幾近固定的敘事模式:

大雄被欺負或遇到問題→大雄找哆啦A夢幫忙→哆啦A夢拿出未來世界的道具→大雄的問題解決了→大雄因好奇(或貪心)濫用道具→大雄得到懲罰

孩子們往往被琳瑯滿目、天馬行空的「科幻」道具所吸引,但是當孩子的幻想和欲求得到滿足之際,作者卻又毫不遲疑地將孩子拉回現實世界。這部萌生於1969年的日本漫畫,終究擺脫不了時代的主流價值。再怎麼說,面對孩子,大人們還是要板起臉孔,正經八百地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解決問題還是要靠自己努力」之類的話。
於是,當想像力像氣球一樣逐漸膨脹,超越了常識的框架,作者還是要戳破這個氣球,讓故事回到原點。孩子或許因而失望,但是也回到了「現實」與「安全」的世界。這樣「有放、有收」的循環模式,一方面對了孩子的胃口,一方面也符合成人社會的道德檢驗,而使得這部作品的連載和播放生命能長久延續。
一些包含幻想世界的繪本,也常見這種「現實」→「幻想」→「現實」三段式的敘事模式;孩子不管經歷了多麼神奇的冒險,在故事的結尾終究會被牽引回現實。
然而,在推崇想像力和遊戲童年的今日,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故事模式。作者讓孩子在故事裡盡情做夢、不知節制地想像、嬉戲,彷彿主張著:「反正在故事裡嘛,玩瘋了又何妨?」
在2008年上半年的推薦出版品中,我找到了四本想像力「大解放」的繪本,它們活蹦亂跳的生命力,深深地吸引著我,相信孩子們應該也可以感受到它們奔放的魅力。這四本書分別是《特別的恐龍日》、《小寶貝呢?》、《好大好大的蕃薯》、
以及《棉被山隧道》。

無須擔憂該如何收拾殘局
《特別的恐龍日》是眾多小男生和小女生的夢想。事情發生某個星期五,主角的小男孩本以為那又會是個無聊的星期五;誰知道奇蹟出現了!!買一打甜甜圈,竟然送一隻「恐龍」,不是塑膠玩具,是「真的」三角龍!好了,這個無法用常理解釋的設定,既然成立了,作者艾莉絲.布洛奇(Elise Broach)和繪者大衛.司摩(David Small)就毫無忌憚地玩下去啦。
小朋友看醫生不送貼紙、剪頭髮不送汽球,而是送「真恐龍」。連鞋店、漢堡店、電影院,只要有送促銷贈品的店,送的都是「真恐龍」,而這樣的情節發展,唯一憑藉的就是:「今天是特別的恐龍日」。理由夠薄弱了吧!所以,作者也不必說教、講理了,故事到最後甚至連媽媽都被打動,在日暮低垂時,趕緊打電話去訂甜甜圈─連媽媽都愛上收集「真恐龍」了。
故事就這麼結束了,沒有講到星期六一早起來,什麼都不見了,只是一場夢。雖然作者稍稍提一下,養這些恐龍要花很多食物、需要很大的空間,但是他更強調恐龍可以在院子裡陪小孩玩飛盤、溜滑梯,還能幫媽媽清屋頂、曬衣服。
這麼離譜的故事,沒有小孩不知道這是「假的」,但是因為每個小孩都希望它是「真的」,所以就讓他們在假裝中玩瘋了吧!作者不回到現實,放任想像力的遊戲精神,十分高明。
另一本不講求收拾殘局的佩特.哈金斯(Pat Hutchins)的《小寶貝呢?》,則是不同趣味的展現。一開始奶奶進門,高聲問道:「我們家的小寶貝呢?」,大家才發現小寶貝不見了(作者一路都給小讀者線索)。姊姊在走廊的地板上發現了腳印,於是奶奶、媽媽和姊姊一沿著腳印找尋小寶貝,小讀者每翻一頁都會發現小寶貝到處「搗蛋、破壞」,媽媽眉頭深鎖,但是奶奶卻誇讚這些是小寶貝成長的能力:會用刷子(亂刷油漆)、幫忙打掃(弄亂壁爐、弄髒客廳)、會用剪刀(把洋裝剪短)……。
哈金斯發揮了他擅長的翻頁驚奇和重複敘事的節奏,讓孩子在預測和期待中,進入被小寶貝搗亂的世界,當一個明眼的旁觀者。家裡明明被小寶貝玩得翻天覆地,到處需要收拾,奶奶卻極度樂觀;相對於此,小讀者其實是會漸漸站到媽媽的那一邊,最後小寶貝並沒有受到任何懲罰,但是因為這種極端放任,小讀者反而會幫媽媽說話。當然,孩子們可能不會記得,他們都曾經是那個好奇、挑戰大人神經、探索自己能力的小寶貝。

集體激發的想像力遊戲
《好大好大的蕃薯》令我驚豔於繪本大師赤羽末吉不同的魅力。藍天幼兒園的小朋友,滿心期待地等著去遠足,挖番薯。這天卻下起雨來;於是,孩子們合力用彩筆在一張張拼接的紙上畫著,創造出一個「超級大番薯」;在畫完大番薯後,還開始展開一連串的想像遊戲,最後,大家吃了大番薯,都化身成「薯屁飛彈」,一個個發射到宇宙去旅行!
繪者赤羽末吉以民間故事見長,但有別於他擅長的東方雅緻的水墨畫;此書中,他用童稚的造型和筆觸,運用留白和粗細不同的線條,勾勒出孩子可天真、活潑的想像,而且他用長達十四頁的畫面、連續性的造型,成功畫出令人驚嘆的的巨大番薯。除了黑色線條之外,本書只用了紫紅色的「番薯色」,十足具有畫龍點睛的戲劇效果。這個由真實幼兒園的教學活動衍伸出來的故事,將孩子樂觀的本質,優游於想像遊戲的「超能力」,描寫得淋漓盡致。是一本很容易引起幼兒共鳴的繪本。
同樣是來自日本的《棉被山隧道》也展現了集體想像遊戲的樂趣。故事裡小健睡不著,在棉被裡鑽出了一條長長的隧道,出隧道後,竟然是一大片的草原,那裏有一大群睡不著的小孩。大家的棉被,堆疊成一座高高的棉被山。小健還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小美。小健在棉被山彈跳、玩溜滑梯,還在草原爬樹、在小溪旁玩耍,玩累了才沿著棉被隧道爬回家睡覺。更有趣的是,第二天醒來,卻發現自己在小美家,原來小健鑽錯隧道了!
作者那須正幹(長野英子繪)不但沒有將孩子從幻想中帶回現實,告訴他們這一切都是夢,還在故事最後更強化棉被山「真實存在」的可信度。看完這個故事的幼兒,一定會加入製造棉被隧道的行列吧!所有不想「乖乖」躺著睡覺的孩子,都可以在這本繪本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夥伴。
想像遊戲是一切的動能
這四本以孩子角度出發的故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沒有教導孩子任何「功利取向」的知識,更沒有任何道德教訓。有的只是無限延伸的想像世界,盡情地玩,不必擔心要收拾殘局;也不會在想得正開心時,悻悻然地被潑了一盤冷水。其實,這當中充滿了對孩子的信任,作者們相信即使在故事的世界裡玩瘋了,孩子還是有自然回到現實的能力,只要讓他們真的盡興地玩、玩累了……。

10.22.2008

《狐狸與我》之二----故事的框架 How did the story be told?

看電影時,腦中閃過的第二個疑問,
為什麼小女孩從頭到尾
就穿那一套紫色的衣服?
(除了冬天加上外套,在家時穿綠色的以外)
這個問題其實跟幾個疑問是連在 一起的:
為什麼畫面上除了小女孩
沒有出現「任何人」?

問題應該這麼問吧,
如果這是一部「寫實手法」的電影,
那麼重頭到尾就這麼一套最能入鏡(和大自然的色彩最呼應)的美麗童裝,
以及屏除一切閒雜人等的「純粹畫面」,
是不是有失「真實」?
但是電影到最後一刻時,
我得到了解答。
原來這一切

都是一個媽媽講給小男孩聽的故事
這個媽媽當然就是
電影中的小女孩。
電影並沒有從說故事的場面進入,
但是最後拉到說完故事的場景,
也算是對於「故事框架」的交代。
因為導演以
「媽媽在說故事給小孩聽」的框架
做了電影的邊框,
這是「回憶的真實」
而不是「現在進行的真實」,
所以只用一套紫色的衣服
或是只有一個人的大自然,
都不是問題啦!
在此,
導演可以用最最 Pure的方式
運用最最Pure的鏡頭,
講他最最Pure的故事囉。

10.21.2008

《狐狸與我》之一----故事的框架 How did the story be told?

上個星期去看了《狐狸與我》

(好險,大同戲院這個星期就下片了),

我覺得這是一部適合在大螢幕欣賞的電影。

導演用了很多大自然的全景,

要感受到畫面所營造的宏偉自然,

還是跑一趟戲院吧!



不過,當我看到網路上的電影海報和預告,


不禁懷疑自己的眼睛,


至少在大同戲院中,


我看到的顏色沒有那麼飽和,


小女孩的紫色衣服,


是更淡的淺紫........


(天啊,戲院設備不好,連顏色都跑掉了,


不過不能抱怨太多,那一場,只有我和佳美Camilla)



這位導演上一部《企鵝寶貝》,


記得也是在大同戲院看的,


應該是學校有發優待票,


所以帶著孩子在一堆孩子中看的.....。


這位擅長動物和自然紀錄片的法國導演所掌握的鏡頭


我完全臣服推崇。

法文的網站很棒,

主題曲非常優美,可以上去看看。

http://www.lerenardetlenfant.com/

(原文直譯的話,應該是狐狸與小孩)


對於影片的啟示和美麗的鏡頭

我不想多談。

看完電影,我只想兩件事情:

為什麼主角是女生,不是男孩? (狐狸也是女的喔)

導演(男)說那是他小時候在大自然裡

真實與狐狸懈逅的片段加上

長大以後讀了《小王子》

而醞釀出來的故事。

所以,故事的發想和源頭都是「男的」

為什麼導演要用女孩來詮釋他的故事?

女孩所帶來的畫面(陰柔),會跟男孩有甚麼差異?

這是第一個問題。(待續)

*************************************************


Posted by Picasa

10.19.2008

河畔青草地----秋意篇

這是我家的後院
清早到河畔樹下靜坐
沒想到六七點的光線這麼迷人


氣溫尚未升高

但是顏色卻可以很漂亮。


對岸的蘆葦

搖曳著秋意


足球場沒有割草

放置的結果是




長出許多

生命力超強的小雛菊 (瑪格麗特)。

這個角度很棒吧!






這是我和我的樹














Posted by Picasa

10.17.2008

莫內的盧昂主教堂----Rouen Chathedral, West Facade by Monet


莫內除了有很多睡蓮池的作品之外,
還有一系列的盧昂主教堂(Rouen Chathedral) 的畫作。

水面反射的光影,

會讓池子搖曳不同的色彩,

就連石牆也會在光線的變化下,

生出百態丰姿喔,

這就是莫內的「世界觀」。
以下的圖片都是來自台灣大學的網路藝術教學網站,
關於畫作的尺寸,收藏狀況等,詳細的資料請看 :

http://vr.theatre.ntu.edu.tw/artsfile/artists/artists/Monet.asp?莫內=83

















在《和小蓮一起遊莫內花園》(遠流)中,有一篇蔣勳先生寫的導讀。
十多年前漢聲版也請了蔣勳先生寫推薦,遠流版的是感性訴求,
漢聲版的則是理性和教育取向。 給大家參考囉。
*************************************************************************************
◎本文摘錄自《漢聲精選世界最佳兒童圖畫書媽媽手冊》
<創造的喜悅─蔣勳為「小蓮遊莫內花園」做分析>一文
如何引領孩子們看畫?這似乎一直是很困擾父母們的一個問題。要解答這個棘手的問題,也許還得追本溯源,思考一下:到底繪畫藝術對人有什麼功能呢?我們不妨把繪畫藝術在一個社會中扮演的各種角色一一釐清一次。
首先,繪畫在一個社會可以成為商品。它和所有的商品一樣,可以買賣,可以漲價或跌價,可以囤積,也可以廉價傾銷。這種社會給予繪畫藝術的商品功能,是不是父母或老師要教給孩子的「美術教育」呢?我們不做任何解答。
我們繼續思考:美術教育,引領孩子們看畫,有沒有比商品價值更好的理由,有沒有對孩子們的成長更可貴的貢獻。繪畫可以懸掛在家裡,美化我們的生活。這是一般人對繪畫藝術功能性的另一種看法。
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瞭解了物質的商品價格,也可能經由大人們的帶領,對物質存在的現象有超越世俗利益的另一種觀察。一張畫懸掛在家裡,或者在博物館看到一張畫,如果我們已經超越了市場商品價格的影響,我們就可能進一步瞭解一張畫對我們「知識」上的功能。這張畫是誰畫的?畫的主題是什麼?是用什麼材料畫的?這些都屬於繪畫的「知識功能」。
繪畫知識的範圍有淺有深,有的易懂,有的難懂。我們看到莫內畫了一張畫,主題是花。我們在視覺上看到的「花」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有關於「花」的概念這時會有一次印證。這就是繪畫中「認知」部分的活動。接著,也許我們對繪畫中「認知」的部分還會繼續發展。我們會辨認這朵花是「睡蓮」,是白色的或紫色的睡蓮,是盛放的或含苞的睡蓮。從「花」到「睡蓮」,再到色彩的辨認是一連串繪畫中的知識活動。
大人和孩子們一樣,在一張繪畫面前都在經驗一連串知識不自覺的深化過程。從「商品功能」到「知識功能」,是不是繪畫美術對孩子成長的貢獻就止於此呢?
以我們個人的經驗來回憶,我們總覺得在繪畫的欣賞中還有更大於「知識」追求的快樂。這種快樂很難形容,它不純粹是知識的深化,而更是生命擴大的喜悅。
是的,我們看到莫內畫的睡蓮。它是知識上可以辨認的睡蓮,但是,它又不是睡蓮。我們在孩子們驚訝與好奇的表情中看到了一種知識與感覺相互激盪的快樂。更確切的說,莫內對人類的貢獻是他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觀看睡蓮的方法。
美術的第三個功能(也許是最重要的功能)竟然反駁了「知識」,它提醒我們知識永遠是有限的。做為畫家,莫內不是用別人已經總結過的知識來看世界。他似乎覺得物體存在的現象非常複雜,人類所能掌握的觀看物體的方法還非常有限。一朵花,從知識辨認的角度深入進去,可以建立純粹理性的認知系統。一朵花,僅僅從視覺上去研究,我們也會發現,有千百種觀看的可能。因此,莫內總是在一個繪畫主題上反覆觀察。
一八四○年前後,歐洲的科技工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蒸汽引擎運用在交通工具上產生了高速度的汽車、火車。人們過去在固定的距離裡長時間觀察物體的方式改變了。乘坐著火車向戶外出發的畫家,從車窗的「畫框」中看出去,視覺上是連續不斷的風景的片段。而戶外的大自然中的光線也不同於過去畫家在畫室中人工經營出來的固定的光。光在跳躍,光使物體的輪廓解散了,光分離了物體的顏色,光使我們「知識」中信仰的物體發生了動搖。
莫內把畫架豎立在田野中,從清晨到黃昏,他不斷嘗試捕捉在一堆禾草上光的變化。他也把畫架豎立在教堂前,這座石頭建造的信仰的殿堂,從早到晚,經由光的介入,它也被動搖了。莫內和所有印象派的畫家一樣,開始研究視覺上光和物體的關係,光和顏色的關係。他們的視覺從過去人類知識的限制中解放了出來,他們要讓自己經驗一種全新的視覺上的愉悅。
這種喜悅是創造的喜悅,它才是人類不可缺少美術的重要理由,它才是父母要引領孩子們到繪畫面前的真正目的罷。
孩子在成長,一方面經由知識的累積去理解外在的世界,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經由創造的喜悅去擴大生命的經驗。在科學知識的世界,眾人都在尋找一個共同的真理。但是在美術感覺的世界,每一個創造的畫家都提供了一種不同於他人的觀看世界的方法。
莫內看到的睡蓮,使我們訝異。它這麼不像睡蓮,又這麼像睡蓮。我們站遠,它是睡蓮,我們走近,睡蓮化成筆觸和色彩。孩子們在莫內的「睡蓮」前面看到了什麼?事實上大人們永遠不能完全知道。他也許在知識與感覺之間猶疑,他也許在知識的解體中好奇,又在感覺的重逢中興奮喜悅了起來。
一張畫使孩子們多了一種觀看世界的方法。一張畫使成長中的生命知道感覺世界的無限富裕。一張畫使成長的孩子學會了每一個人觀看物體的不同,不但要尊重別人觀看的方式,也要在創造的領域找到自己觀看的方法。

10.16.2008

《和小蓮一起遊莫內花園》重譯出版

這是10月剛剛上市的
《和小蓮一起遊莫內花園》,
七月初完成的翻譯,
經過兩個月的校定和編輯,
終於上市了。
原文是瑞典文,
而我是從英文版翻譯的。

早在90年代,

漢聲出版社就曾經出版過這本

介紹莫內的經典繪本,

但是已經絕版了。

這次,遠流重新買版權,

請我重譯。

原本就很喜歡這本書,

不顧期末繁忙,

就接下了工作。

這是繪本的蝴蝶頁,

很奢華的用了莫內的睡蓮。

故事是一個小女孩第一人稱的遊記,

以孩子的視角,

遊莫內花園,

兼具知識性與故事性,

編輯上的處理非常用心,

內容和編輯上的手法,很值得童書作家和相關工作者的參考。

這次遠流加了書衣,
書衣的內面是美麗的海報。
遠流的用心也看得到喔。
對了,
這次合作的執編,
是兒文所畢業的學生喔!
合作得非常愉快。
相關資料請參考:
以下我是刊登在遠流版上的文章。
*******************************************************************************
跟著小蓮去
真是作夢也沒想到,有機會將《小蓮遊莫內花園》的英文版翻譯成中文!

在翻譯的過程中,我跟著小蓮從瑞典一路到巴黎,進美術館參觀印象派畫家的畫作;
還到了吉凡尼村的莫內花園,站在日本橋上,看著盛夏八月的睡蓮;在花園中巧遇莫內太
太的外曾孫,聽他談起大畫家莫內古怪的堅持和時而暴躁的脾氣......。
在日本留學的期間,我曾經幾次參觀在日本的美術館舉行的印象派畫家特展,
也看過日本人珍藏的幾幅莫內的睡蓮。但是,跟著小蓮走過這趟旅程,
我才知道睡蓮池和日本橋背後的故事。

原來,莫內曾經畫了許多睡蓮和日本橋,然而每一幅都不同。
因為,莫內想捕捉的是池塘一景中光影所呈現的印象,
可是隨著季節、時間、氣溫、天候的變化,
光影舞動下的景色瞬息萬變,莫內想留住的卻是剎那間的永恆。
所以,他必須嚐試與前人不同的技法;
即便一開始的風評不佳,大家覺得他的畫只是一團團模糊的油彩,
畫作賣不出去,甚至必須舉債度日。
令人敬佩的是,莫內窮其一生努力的實踐他的理念,
直到他生前最後一刻作畫,仍然堅持他繪畫的主題。

莫內的畫作,感動了小蓮,也感動了我。
雖然,我沒有畫畫的耐性和天份,
但是我的一雙眼睛可以學習莫內觀看世界的方法。
光影的變化,讓習以為常的景物變得陌生、令人驚異或更加美麗;
陽光除了賜與我們生命的能量,也給提供我們欣賞不盡的美麗世界。
這層體悟,在小蓮的年紀或許還說不出來,
但是我相信孩子也會有他觀看莫內畫作的大發現。

小蓮是個能量飽滿、純真、熱情的孩子,
她跟已經退休的鄰居布倫爺爺是忘年之交,
兩個人都愛花、都愛莫內的畫。兩個人之間有似祖孫的情誼,
同時也是平等對待的朋友。

我跟他們一起優游莫內花園、在河畔野餐、
住塞納河左岸優雅的老旅館、到跳蚤市場尋寶、在西堤島觀日出......,
真是悠哉又愜意,誰說到巴黎一定要去艾菲爾鐵塔、
凱旋門和香榭里榭大道?小蓮教我觀察巴黎街上的狗和愛散步的老紳士,
那也是一種樂趣呢!看來,時尚的巴黎,還有許多玩法。

《小蓮遊莫內花園》是一本多重旅遊的書。
以孩子的角度,帶著讀者遊歷莫內的故居、工作室、
了解莫內的時代和家族、莫內畫作的特色,
也一窺莫內的內心世界。
同時,這也是一本精巧的旅遊指南,遊巴黎、逛美術館,
欣賞巴黎印象派畫作的主題之旅。
小蓮滿載而歸的巴黎之旅,也是我的收穫。
然而,就像是小蓮說的:
「原來從書上看莫內的畫和親眼欣賞原作,完全是兩回事」,
我也要計畫我的莫內花園之旅了!
(真的好想去巴黎喲!!)
Posted by Picasa

晨光與稻香

昨天清晨去海邊
看到的景色

一面快走

一面吹著風

尋找可以入鏡的畫面。

看到那隻飛鳥了嗎?

太平溪河口入秋後

來了很多候鳥

可惜鳥博士去當兵了.....

我只能"哇 "地驚嘆!

回程時

晨光柔柔的傾瀉在稻田上,

風中有微微的稻香。

對了,周杰倫最近的那主打首歌

我很喜歡喔!

稻田上的電線纜上

停了一整排麻雀,

他們正迎著晨曦歌唱

非常壯觀,

我的相機無法捕捉那樣愉悅的大合唱,

只能靠大家想像囉。


Posted by Picasa

10.15.2008

十一月的約定-----I would like to see you



這幾張照片是去年十一月到蘭嶼時照的。

最近沒有甚麼照片可以放,

拿出來充數囉。

好想再去,

讓心放個假。

但還是要工作告一個段落,

才能海闊天空吧!

話說今年的11月,

同學們要交出論文計畫書了,

是不是一切按照計畫進行中呢?

11月8日有兩位暑期部的同學

要到台東來討論,

所以決定訂為「論文日」,

開放暑期部和夜間部同學「預約看診」。

這星期我會發信給大家,

如果可能的話,

希望大家順道到台東玩

或是沿路玩。

總得找一點樂趣吧!

剛剛坐在電腦前時(早上四點多)

看到一輪明月(16暝)

還掛在天上,

現在已經天微微亮了(5:35),

我的早起計劃,

又要開始了。

不過,天涼好睡,

不知道能不能戰勝自己的意志力。

希望自己盡全力
享受工作 享受生活
活得淋漓盡致
無怨無悔。
Posted by Pic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