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3.26.2012

「真實」在平凡的日常生活裡



                    

牽著小手回家  Vs.  安親班

     
         下午四點,我站在小學的校門口前,隔著一條馬路等著兩個小孩放學。
      導護老師、愛心志工和高年級的交通大隊已經就好定位, 看到孩子們三三兩兩聚集到導護旗杆的前面,越聚越多.....。「嗶~!」一聲哨響,孩子們成群過馬路。
   將近一年來,在許多小孩裡頭,遠望尋找自己孩子的身影,成為我日常的「遊戲」之一。我回想了一下早晨他們出門時穿的衣服,然後用眼睛掃描對面一大群正在走動、聊天說笑的小孩。等了一會兒,看到「目標」出現,心底湧上一鼓安堵感; 而當看著兩個燦爛的笑臉迎面而來,著實是一種幸福。
        校門口附近站著不少家長,爸爸、媽媽、阿公、阿嬤都有,我喜歡看著家長牽著剛放學的孩子的手,一面聊著今天學校裡發生的事。不過,也有不少是幼稚園附設安親班的老師,整著列隊,帶十來個孩子走過,去搭娃娃車。小學附近也有安親班,有些孩子自己過了馬路,走幾步路就又進入了公寓裡。
      我的孩子一個小六、一個小四。因為工作的關係,我也讓他們上過安親班,當時,我希望安親班的空間可以寬敞一點,不要在公寓裡,而且最好是有可以跑跳的戶外空間,加上第一個孩子上小一時,小的還在上幼稚園,所以,就讓孩子上幼稚園經營的安親班。
      不過,孩子可以寫完功課後,在戶外盡情玩耍,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想像。安親班安排了練習的考卷,要不就是上網的課程,孩子離開學校後,仍然繼續智育的「學習」,完全無法玩耍。同時,安親班的老師因為家長的要求,要小朋友寫字必須工整,如果寫歪了要擦掉重寫; 因此孩子在安親班很不開心。
       終於,大兒子上小四時,他提出了不上安親班的要求。
       我答應了。條件是:兩個小孩要自己走路回家。
     從學校到家裡,大約兩公里多的路程,我自己先快步走過,量了時間,大約要30分鐘,孩子的腳程可能需要40分鐘。第一個星期讓他們自己走路回家時,我還請了個研究生一路跟蹤,看看他們過馬路是否ok?研究生回報哥哥會照顧二年級的弟弟,有一處過馬路的地方稍微注意一下即可。我就安心了。

真實的、孩子的時間

       只要安全上無顧慮,讓孩子走路上下學,我覺得最好的安排。
    從孩子的學校到家裡的途中,會經過鐵道公園、誠品書店、體育場、兒童遊戲場和河堤。路上有許多大樹和花花草草,或許會遇到野狗、或許會看到一隻金龜子,或許會看到午后的陽光灑在落葉上、或許可以聽聽腳步踩在小石頭上的聲響,或許肚子餓了咕嚕咕嚕叫、或許突然想尿尿.....。不論如何,那和坐著車子一晃即過景色一定不一樣。外在的空氣和溫度,自己身體的冷熱疲倦感受、書包的重量,都是確確實實的存在。
       我甚至想像兩個孩子偶而會來個小小的探險,在回家的路上找到屬於他們祕密的基地和自由玩耍的時間。啊,是電影看太多了。
       事實是,他們盡量快走且超短路回家, 常常30分鐘不到就回到家了。那也很好,鍛鍊腳力、體力和反應力。而且是沒有大人在旁邊的時候。
      去年五月起住家到孩子小學的路上有座橋改建了。橋被封了,必須繞遠路,加上封橋後交通比較紊亂,所以我排開上課的時間,開始去接小孩放學。希望建橋的工程如期完成,讓大兒子小學最後的時光,再添一些走路回家的記憶。
        我自己在台北出生長大,小學時「越區」就讀南門國小,必需坐幾站公車上下學。上、下擁擠的公車,被圈圍在一大群大人中間,是每天必經的奮戰。有一次,我記得那時我才小學二、三年級吧!放學時正好下著西北雨,沒有帶雨傘,公車又怎麼等都不來,我決定走路回家。第一次,我沿著公車路線的馬路,一路尋找騎樓、遮雨棚,一面躲雨、一面前進,衣服半溼、全濕到溼透透。我沒有哭、沒有慌,一個人有些孤單,但是我終究還是走路回家了。回到家前的馬路時,公車剛好經過,或許我多等一下,就不用淋雨了; 不過這一次全身上下溼透透的小小冒險,也因此成為我眾多童年記憶裡的一小顆珍珠。

虛擬與真實之間    

      在兒童電影或者兒童文學裡,往往需要有戲劇張力的情節鋪陳,才能成就一個故事。然而現今社會裡,最平凡不過的日常,其實對孩子來講就可能是「冒險」或「探險」。習慣以車代步的孩子,對於空間距離和時間的關係,和自己走路的孩子會有不同的認知。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前幾天網路上看到的新聞:

      項美國研究指出,拳擊、網球、舞蹈體感電玩遊戲或許無助於兒童達到每日所需運動量。德州休士頓貝勒大學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Medicine)研究人員發現,玩任天堂公司(NintendoWii體感電玩遊戲的兒童,和坐在沙發上玩非體感遊戲的兒童相比,一般身體活動量和激烈活動量都沒有增加。 
部分公共健康學者原先期望體感電玩能代替戶外玩耍和運動,至少讓兒童達到所需部分身體活動量,特別是住家附近不安全而不適合出外活動的兒童。 
巴拉諾斯基(Tom Baranowski)和貝勒大學同事表示:『我們曾預期玩體感遊戲實際上可能顯著增加兒童的身體活動量,但結果是完全沒差,老實說我們很震驚。』
        老實說我也很震驚。竟然有學者研究假設這些體感遊戲可以代替戶外玩耍和運動。我們家瘦弱的小兒子在玩wii sports時,可以打倒所有的保齡球瓶拿到滿分,但是到了真實的保齡球場時,他無法單手拿起保齡球。在帶他去打保齡球之前,他還一直以為保齡球是他自己的「運動強項」呢!
        除了高明的任天堂,以虛擬逼近「真實」當賣點,還有一個把孩子的想像扮演遊戲具體化的「職業體驗城」也值得一提。這也是網路上可以看到的報導:
「.....職業體驗城的創意起源於墨西哥KidZania,有感於父母因自己的期望對孩子未來干涉太多,反而忽略了小孩的興趣與潛能,因而出現職業體驗城,讓小朋友實際體驗各個職業的工作內容,小朋友可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角色扮演遊戲,父母也可以從中發現小孩真正的興趣。陸續在美國、日本都引起轟動,日本開幕後半年內的入場票更在2個星期內銷售一空。 這是一個屬於兒童的成人社會體驗區。硬體由美國團隊規劃,多達70種的職業小朋友體驗的工作內容就像在現實社會中生活一樣。
     這個這時代太多虛擬,因此「真實體驗」變成一種販賣的商品,殊不知「真實體驗」這個商品本身,也是一種虛擬。幾年前,小孩還在幼稚園時,就去了日本剛剛開幕不久,十分轟動的KidZania。他們兩個帥氣地穿起飛行員的制服開飛機,穿白色廚師服戴著高高的帽子做壽司,然後還穿著消防隊員的衣服,拿著水管搶救火災。每一個畫面都變成現場販賣的1000圓日幣的照片,讓我們買回家「珍藏」。場內規定家長不能進入體驗區,說是讓孩子自立,卻也是一種阻隔家長照相的商機。因為專業的攝影師可以進入現場,他們可以更精確捕捉每個小孩的神韻,然後快洗販賣給滿心企盼吾兒成長的家長們。
        「現實社會」的體驗?這不過是個滿足孩子變身慾望和家長虛榮的裝置,把它看成高級奢侈的「扮家家酒」即可,但如此這般成人精心安排的劇碼,絕對不是「真實」的職業體驗。

就在平凡的日常生活裡.....

         日本知名的動畫大師宮崎駿擅長創作天馬行空的幻想故事,但是他卻極力反對孩子常看他的動畫作品,他說:
      「我主張三歲未滿的孩子不該給他們看電視。.....電影或是動畫,應該是在特別的日子觀看的,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如何充實平常的日子才是重要的。.....我認為不該在孩子面前不斷地播放影像,不論是印刷品、電視或是電玩遊戲都好,必須縮小、加以限制。.....和現實接觸並不是要到什麼風光明媚的地方,而是讓孩子們知道、認識自己現在居住的週遭,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是動畫、電影或是電玩遊戲、甚至是教育活動,如果剝奪了孩子與現實接觸的時間,都是不對的。」
    
      好個動畫大師宮崎駿!!當他說 「不管是動畫、電影或是電玩遊戲」時, 我還覺得不過爾爾,但是當他說「甚至是教育活動,如果剝奪了孩子與現實接觸的時間,都是不對的。」我不得向他不脫帽致敬。
        是的!甚至是「教育活動」,包括閱讀、才藝或是腦部潛能開發.....
        真實的生活,或許就從讓孩子自己走路回家開始吧!

文/攝影:游珮芸
本文刊登於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兒童哲學』月刊14號(2012年3月)出刊

1 則留言:

kokohbaby 提到...

老師:這篇文章可以讓我在親職教育會時印給家長和學生看嗎?裡面對於「虛擬體驗」這件事的體會,我真的是感同身受啊~~我班上的國中生立志參加電玩遊戲競賽,他們認為裡面的功成名就比現實世界還動人。但的確,電腦中的保齡球大師回到真實世界,卻卻可能一顆球都舉不起來~~這真是深刻的提醒啊:)博三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