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快船像書本一樣
能帶我們遠離土地
也沒有任何駿馬像一首
騰躍的詩------
再窮的人也可以踏上這趟旅程
不用擔心沒錢納稅-------
這是何等儉樸的交通工具
載著人類的靈魂遨遊
(愛密莉˙狄瑾蓀)
(愛密莉˙狄瑾蓀)
書中自有黃金屋?
每回被邀請講述有關親子共讀的議題時,我總是反覆地思索一個很根本的問題:為什麼要讀書?
閱讀對孩子而言,與孩子一同閱讀對於父母親而言的總總好處,幾乎已經是全民共識了:閱讀可以增強孩子的語言運用能力,開拓他們的視野,賦予他們一雙想像的翅膀˙˙˙。陪孩子閱讀可以和孩子共享優質的親子時間,培養共通的話題,更了解孩子,貼近孩子的世界˙˙˙。
可是,這些不盡然是我幾番思索後的答案。如果把「孩子」的年齡限制與「父母」的人倫腳色扮演拿掉呢?也就是說,「人」為什麼要閱讀?特別是在這個多元媒體多元價值的現代社會裡。雖然我的職業是「兒童文學」,鼓吹兒童閱讀和親子共讀是我的職志,但我卻無法漲紅著雙頰大聲疾呼,「愛閱讀的孩子不會變壞」或是「有書香的家庭就有幸福」之類的話。我情願用一種更謙卑的態度來看待閱讀。因為我知道,在各種資訊媒體發達的今天,閱讀並不能保證「知識」的快速累積,博學多聞也不一定要藉由紙本書籍的引領。我也知道,閱讀其實與「幸福」畫不上等號;幸福的定義太多元了,從閱讀中所獲得的樂趣常常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說也。但我卻可以毫無疑慮地說,閱讀中寶藏著幸福人生的可能性。
書本的閱讀在現代繁忙的社會裡,是一種奢華的享受。因為一個人必須空出一段屬於自己的時間,並且在腦中空出一個沉靜的空間,才能與作者平和地對話,開展自己的想像力及同理心,而確確實實地「享受」閱讀的興味。也就是說,我苦思的結果,答案是:閱讀是「自我豐饒時間」的活動。
所以,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對於孩子而言,孩童時期美好的閱讀經驗,能讓他們長大成人後也保有閱讀的興趣,也就是讓孩子們養成自我充實生活的「習慣」;這可以是父母親送給孩子的一份看不見的禮物。當然,一起「共讀」的大人們也即時地身受其惠。
童書是兒童的專利?
我第一次閱讀聖修伯理的《小王子》是在大學的時候,被謝爾˙希爾弗斯坦的《愛心樹》感動也是成人以後的事。我在大四的那一年修了一門「英美兒童文學」的課,而開啟了兒童文學世界之窗。因為被兒童文學作品的多元性、圖畫書的深度與美麗所震懾,決定走入這個領域。如果不是一個選課的偶然,我對童書的印象,可能永遠只停留在被改寫過的格林和安徒生童話中。我相信大部分的成人和我一樣,孩童時期沒有多少閱讀的選擇。所以,我一向的信念是:所謂的童書,是孩子的書,同時也是大人的書。因為,我不願和自己童年時尚未出版或是未讀過的好作品失之交臂,只因為它們被貼上兒童文學的標籤。
如果成人就代表和兒童文學劃清界線,那我們可能就不會遇到像麥克˙安迪的《默默》一般給人深刻的時間寓言,也和托爾金的浩瀚磅礡的《魔戒》絕緣,當然也不會與工藤直子的《大海的朋友》中的鯨魚和海豚相識。那是多麼可惜的事。也許有人會以「貼近孩子的世界」來「曉以大義」,鼓吹父母親和教育工作者一起閱讀兒童文學;但我以為那樣太「小看」所謂的童書了。年輪應該是加深閱讀品質的動力,而不是欣賞一部好作品的障礙。
然而,不可諱言的是,童書總是被擺在書店最不起眼的角落,讓人難以駐足。或者,一個堂堂的「大人」,大剌剌地捧著兒童文學作品似乎不太體面。與孩子們「共讀」給我們一個步入童書區的機會,也給我們一個足夠欣賞童書的理由。世間的爸爸媽媽們,可要好好「利用」孩子的童年喔。
好書的標準尺?
如何選書?是親子共讀活動中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報章雜誌上的好書榜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指標,名人專家的導讀是一個可循的途徑。偶而上上網,找尋新的資訊也是一個可行之道。還有挑選幾家製作嚴謹值得信任的出版社,訂閱電子報或是定期索取書目,是比較有效率的方法。當然,最原始的方法是和孩子一起到圖書館或是書店走走,「親手親眼」尋找自己的所好,享受一下進寶山挖寶藏的樂趣。
什麼是好書呢?為什麼大人選的書孩子不喜歡呢?我想每個孩子可能會有一段時期,就只迷一個類型作品的現象:喜歡魔法的時期,喜歡動物故事的時期˙˙˙,不能強求。對孩子而言,一本「看得津津有味」有所感動的書,就是好書。孩子喜歡的書,不一定要和大人一樣。當然,父母親可以把自認為的「好書」,放在孩子垂手可得的地方,就算孩子不主動閱讀,也可以朗讀「說書」給孩子聽。
不管是大人或孩子,我相信每個人都有為自己挑書的能力,也有屬於自己的、每個階段的「好書」的標準。當然,書看得越多,眼光就會越敏銳;挑書的失算率就會越來越低。就如同其他的興趣一樣,閱讀也需要一點冒險的精神,和一些投資的喔。希望你和我一樣,都會發現對於閱讀的一切投入是值得的。
文:游珮芸
照片:網路
文:游珮芸
照片: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