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4.15.2013

叨念之前,請等一下…..




     一天晚上,小兒子若有所思的問我:「媽媽,妳愛阿嬤嗎?」
    我聽出他的問題裡,藏著一些煩惱:「當然呀,阿嬤是媽咪的媽媽呀!」
    我準備好聽他真正想說的話,他果然又開口:
    「可是,阿嬤很囉唆,妳也會愛她嗎?」
    「阿嬤煮那麼好吃的飯,照顧你、又疼你,為什麼覺得囉唆呢?」 
    「阿嬤叫我去吃飯的時候,她都要我馬上去,可是我在玩電腦啊,我要玩到一場結束才能去呀!可是,她都一直叫我。」

        我想小兒子一定是清楚明白,該吃飯的時間,自己應該當個好小孩,阿嬤叫了,就該去吃飯;然而,這跟他手邊有「重要的事」尚未完成,是有衝突的,所以感到內心的掙扎。或許因為我平常對孩子採取比較自由的溝通方式,較少用命令的口氣,偶而阿嬤到台東家中來幫忙時,讓他感到一些落差。

      「阿嬤只是希望你能趁飯菜還熱的時候,吃到好吃的菜呀。她煮你喜歡吃的東西,煮得那麼辛苦。你可以跟阿嬤說,你現在走不開,五分鐘還是十分鐘之後,再去吃。」小兒子聽了似乎比較適然了。他是一個心思細膩的小孩,有時候人際關係裡的一些小疙瘩,會讓他困擾。

        小兒子的這個提問,不禁讓我想起幾天前,在公寓電梯裡看到的一幕祖孫相處的光景:一位阿嬤和約莫10歲左右的小男生一起下樓去倒垃圾。

       阿嬤:「等一下你倒完廚餘桶之後,要去洗手,再用水把桶子沖洗乾淨…」
       或許旁邊還有我這個外人,小男生不太自在的低著頭,沒有回應。
       阿嬤:「回收的垃圾也要先收拾過,你喝飲料要先洗,瓶子才能丟,不然,會長螞蟻,知道嗎?」
        小男生扭捏了一下身體,還是沒有吭聲。
        1樓到了,電梯門一開,小男生獲得「釋放」般,馬上拎著垃圾,衝出電梯,往垃圾收集場跑去。阿嬤:「不要用跑的,會跌倒…..!」
        到了垃圾場,這位教育阿嬤,還是繼續叨念了一些跟倒垃圾有關的規矩。我注意到這個小男生已經在戶外的清風吹拂下,關上了耳朵,盡量不被這些叨念「打擾」,看不出有任何表情和反應。

        我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曾經有類似的感受。由於爸媽工作忙碌,沒有太多時間管理教導我們小孩的生活規矩,母親也從來不「囉唆」,所以,我非常不習慣有人在旁邊「耳提面命」。記得有一陣子,跟阿嬤一起住時,也曾被叨念過。可能只是一些要我收拾東西的小事吧,但是心裡的反抗和不舒服的感受,至今仍記得很清楚。

        我從小「自動自發」習慣了,做事情有自己步驟和節奏,所以當阿嬤提醒:「東西怎麼沒收,太亂了。」我心裡滴咕著:「我本來想等一下去收呀!不用妳說,我也知道啦!」因為阿嬤的指示,比我原本的自發行動早了一步,讓我覺得很不愉快。好像我現在去收拾整理東西,是因為被她指使才去的。心中甚至升起,「妳叫我做,我偏不要馬上做」的反抗想法呢! 乖小孩如我,雖然不會頂嘴,但也有不願順服的心態,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很有趣。

        我想,很多時候,大人只要做出榜樣就好,用做的示範,比用叨念、指使的有效多了。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可以自動自發、自立自主,是不是可以耐住一點性子,多給孩子一些信任,一些自主的時間,在開口叨念之前,再多等一下呢?

文/照片:游珮芸

附註:本文已刊登於『兒童哲學』月刊 No.25 ( 2013年3月)

4.14.2013

沒有「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童話


「導讀」:『最美麗的王爾德童話:愛與死的寓言』游珮芸

天才劇作家的精彩對話

Oscar Wilde (1854~1900)

        奧斯卡 ·王爾德(Oscar Wilde) 生於1854年10月16日,卒於1900年11月30日,是19世紀愛爾蘭最知名、也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 在短暫的46年生涯中,雋刻了至今仍頻頻在劇院上演的喜劇名作,如《溫德摩爾夫人的扇子》、《理想丈夫》、《無足輕重的女人》、《不可兒戲》以英國紳士冷調的幽默,揭露上層社會的虛假矯情,用文雅的詞藻、不慍不火的機鋒,一詞多義、一語雙關來反諷,以瀟灑超脫的態度自我揶揄。


        王爾德的兒子維維安.賀蘭所撰的《王爾德》一書中,表示:「他 ( 王爾德 )覺得最有趣的就是能夠娛樂工人階級、激怒中產階級以及迷惑貴族階級。」因為提供了絕佳的娛樂性,王爾德的劇作曾經風靡一時,在19世紀末締造了在倫敦同個時期上演三部王爾德不同劇本的輝煌紀錄。

        以劇作聞名的王爾德,同時也是詩人、小說家,並且留給後世九篇韻味深長的童話。在他的戲劇作品於1890年代大放異彩之前,1888年5月,34歲的那一年,他出版了童話集《快樂王子及其他》集結了:《快樂王子》、《夜鶯與玫瑰》、《自私的巨人》、《忠誠的朋友》和《神奇的火箭》。三年後的1891年12月,他的另一部童話集問世——《石榴之屋》,收錄了四篇作品︰《年輕的國王》、《公主的生日》、《漁夫和他的靈魂》和《星星男孩》。



        相信有很多大朋友和小朋友都聽過《快樂王子》或是《自私的巨人》,不過,可能我們的印象都是來自圖畫書的「節譯本」,也就是經過刪減,只剩下情節骨架和主要寓意的故事。節譯本其實把劇作家王爾德擅長經營的機巧對話、華美的情境描述,王爾德之所以為王爾德的文學性和藝術菁華削弱許多,也使得我們見不到原本血肉豐盈的筆觸,折損了咀嚼有味的閱讀樂趣。本書《最美麗的王爾德童話:愛與死的寓言》擇選了王爾德9篇童話作品中的8篇作品,全新重譯,是原汁原味的全譯本,很適合朗讀,特別推薦大家細細品味故事中精彩的對話,領略話中有話、言外之意的嘲諷和英國式幽默。


                                                  最美麗的王爾德童話(博客來)


「他看起來就像天使耶!」育幼院的孩子們披著亮紅色斗篷、身穿潔白的無袖連衣裙從教堂走出來的時候同聲說。
「你們怎麼知道?」數學老師說,「你們又沒看過天使。」
    「噢!我們在夢裡看過啊。」孩子們答道。數學老師皺起眉頭、臉色嚴峻,因為他很不贊同孩子們隨便做夢這件事。

快樂王子的故事有各式各樣的插畫版本



          這一段是引自《快樂王子》的開頭,描述城裡的人們對快樂王子雕像的各種看法,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橋段,與故事的大方向和主題之間並沒有舉足輕重的關聯。然而,鮮明的畫面,幾筆就帶出孩子們和數學老師思想上的對比,並且可以嗅出王爾德對於世故成人的揶揄和批判。就是如此,從每篇童話的開頭,到最後結尾,每一個文句用心讀來,都過癮、精彩。


多元的生命觀點與詮釋的空間

         也許有不少讀者想起「童話」,腦海中會浮現王子和公主的套式──歷經艱辛之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或是懲惡揚善、好人有好報;再不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也是世界上最良善的人,邪惡的壞人,必定有醜陋的外表。而這一些二元對立、一般無法撼搖的世俗倫理與道德標準,在120年前,早就被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唯美主義的倡導者王爾德所打破。

      如果擁有世間的榮華富貴、兩情相悅的愛情,或者在世時的風光權位,是所謂的「圓滿」的話,那麼多數以主角死亡為結尾的王爾德童話,的確打破了「幸福結局」的常規,可以被稱為「悲劇」。《快樂王子》中最後王子和小燕子被廢棄焚燒、《自私的巨人》中最後終於懂得分享的巨人卻走到生命的盡頭,但他們終究在王爾德的安排下,進入了神的殿堂,算是一種生命的昇華與救贖。然而,用自己的鮮血和性命為大學生換得一朵紅玫瑰的夜鶯、以忠誠的友誼對待磨坊主人卻不幸溺斃的漢斯,或是一心取悅西班牙公主,最終心碎而亡的小侏儒,他們的救贖在哪裡呢 ?

「自私的巨人」也是一個畫家很喜歡詮釋的故事

        當我們讀到紅玫瑰被車輪輾過,大學生只是憤慨「愛情真是個蠢東西!」然後,就像夜鶯的殉身不曾發生過一般,回到房間,抽出一本沾滿塵埃的、厚厚的書,繼續研讀他的哲學,這樣的結尾,要如何平息心中的感慨?當我們見到,一心以為小公主是愛著自己的小侏儒,發現了原來公主不過是在嘲笑他的醜陋,拿他扭曲的四肢來作樂,痛苦的心碎而死。但那一位驕縱美麗的公主,皺起眉頭,帶著不屑的神情,噘起玫瑰花瓣般的細緻嘴唇。『從今以後,只要是來跟我玩的,都不准有心臟!』她喊道,接著就朝外跑進花園裡去了。」

「公主的生日」裡驕縱美貌的公主是什麼形象?


    為什麼這樣就結束了 ?美若天仙的公主,為什麼有一顆如蛇蠍般的心腸 ?善良天真的小侏儒就註定如此不堪的下場 ?《忠誠的朋友》中,紅雀跟河鼠說完漢斯和磨坊主人的故事,說到漢斯死了,喪禮中磨坊主人虛偽的弔辭,就結束了。

「嗯,故事講完了。」紅雀說。
「可是磨坊主人後來怎麼樣呢?」河鼠問。
「噢!我真的不曉得,」紅雀回答,「也不在乎。」
「看也知道,你的本性裡沒有同情心。」河鼠說。
「你恐怕沒聽懂這個故事的教訓。」紅雀表示。
「什麼?」河鼠尖叫。
「教訓啊。」
「你是說,這個故事在說教?」
「當然了。」紅雀說。
「哎,說真的,」河鼠怒氣沖沖地說,「我認為啊,你在開始說故事以前,就應該先把這件事告訴我。要是你事先講清楚,我才不會聽你說故事呢。事實上,我應該像那位評論家那樣說『呸』。不管怎樣,我現在也可以說。」於是他扯著嗓門高喊一聲「呸」,然後尾巴一甩,鑽回洞裡去了。

「忠誠的朋友」中漢斯冒雨為磨坊主人效勞的一幕


       是的,王爾德不喜歡説教、避免說教,他信任讀者的智慧和判斷,所以刻意不安排所謂「壞人」的下場。悲劇所帶來的餘韻和張力,讓身為讀者的我們震懾,不自主的反芻故事的細節,在王爾德不提供確切「教訓」和「寓意」的鋪陳裡,我們得以找尋自己對故事的詮釋,並映照我們對人生的理解。王爾德的童話,因為揚棄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因而突顯了生命本身的曖昧與複雜,豐富與奧祕,讓我們窺見光明背後存在的陰影,使不同人生歷練的讀者,可以讀出不同的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