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11.07.2009

在淡水河畔(三)-----當代藝術館「和光同塵」展

近來,晚上大部分都在讀道家、哲學、禪宗、佛學、或奧修的書,

即使看個幾行,都會有休息、靜心的效果。所以,在網路上看到當代藝術館展出周于棟先生的「和光同塵」,決定去走一趟。10/31下午從飯店走了一個小時吧,到會場參觀。想碰碰運氣,看看會不會遇到藝術家,哈哈,沒遇到。不過,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周于棟先生談他的創作理念的文章,以下截取幾段我覺得有趣的,和此展相關的段落,和大家分享。

(「和光同塵」:鋒芒內斂與世無爭,而與囂雜塵俗相融合。語本老子˙第四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入世之法,並非同流合汙,而是有「和其光,同其塵」之心靈;對別人要有寬恕之量,
對謗語要有忍辱之量,對忠言要有虛受之量,對事物要有容納之量。是故「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汙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勿以才能而驕人,勿因困窮而變節,
勿當得意而忘形,勿為小事而聒嚷。凡事聽其自然,便能減去不少的煩惱。小理聽其自說,便能減去不少的辯論。與眾相處,切記一個「默」字;與世相處,切記一個「寬」字。能隨遇而安,方能與人同住;能隨緣攝化,方能廣結善緣。)
很高段吧!!

(當代藝術館正門)
我的創作脫離了前人所認知的視覺藝術的界定‧我讓作品或可從各個角度觀看,或可隨意使它們散聚‧這樣做不是為了反傳統來標新立異,也不是隨便夢囈似地衝撞‧內在生命深刻的體會,使我很清楚自己要什麼‧循著實在周整的明朗,我有了堅定不移的自發信仰,進而反射為表達語言,包括生活態度,價值取向以及藝術創作‧我的思想文化大體是中國與西洋的混合物‧生為現代人,血液中絕大部分滲著台灣土地的脈動,腦海中增加一部分澳洲土地的呼喚‧在創作上,既不依循祖先的形式,也不跟隨西方現代藝術價值走,我讓自我開發的內在價值自然衍生形態‧藝術思想正是在我生命中多樣混合的結果‧

(展場開頭的展牆上)

在沒有定向中,我的作品隨機緣,在渾沌噯味的流轉中聚散合離‧我的態度,不論生活、藝術創作、功夫修鍊,是溶入的,不是對立的‧主流文明中,不管是神能本位,王權本位,或人文本位,都涵容於人自身與外在能的對立性結構‧道家的無差異對立的,人與外在相溶的對應心態,是人類文明中的奇葩‧生死是氣能的形變,萬物是等量的質心,守中溶入,和光同塵‧我在生命體驗中一再印証道家核心精華,視形式為無物,只一昧開發心靈自由‧要時空無礙,混雜美醜可得佳景,滲合苦樂盡是好韻‧我信手幾句:安凝入緩急,隨行應牽扯;迎送情物八方虛,來去形局無時妙‧這可說是我生活態度、藝術創作、功夫修鍊相當的不歸方向‧

(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景象)

一支梳子遇上一塊絨布,幾個門把遇上幾條膠管,它們就只是梳子、絨布、門把、膠管‧我的介引,使它們衍生了各種牽扯的能量氣息‧它們獨立性的器物作用消失了,卻發展為相續纏綿的能氣元素‧在我的作品看到一個瓶蓋,眼中還把它當作瓶蓋時,那麼就還在現實所知障的習性之框裏,而不在神馳靈翔的藝術空間裏‧在我的作品中,瓶蓋不再是我們慣性認知的瓶蓋,它已產生了另一個開發我們感受空間的功能‧如果能心神放空,排除對直觀的障礙,這個感受空間的功能就不能實現‧一只手套和一支開罐器擱在桌上,它們的能氣只是限制在我們人的慣性實用認知‧組合起來之後,就生成了非實用的,空間更大的新生命發揮‧

(可以隨意組合的元素)
我用不起眼的器物組合了很多臉相,這些各懷微妙表情的臉相沒有一個看來是類似重覆的‧各種臉相能變化萬端,這應該是”觀臉”的體驗所致‧而變化萬端的各個人臉的組合素材,大部份都是隨手可得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 留意的制式物品‧不只是臉面,還有肢體,我把它們分開又聚合,什麼時候分什麼時候聚合就順自然機緣吧!


Posted by Picasa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