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 浪聲 風與浪 浪與風
浪聲 風聲 浪與風 風與浪
閃電~~~打雷~~~~
雨點
滴‧滴‧落‧落
共奏的交響樂才起了個頭
是誰舉起的指揮棒?
都好!
讓命運自己找到樂團中的定位
當起風的時候
凌空起飛的身體 坦蕩蕩的心
是風的樂器
岸邊的我
欣然隨風吟唱
讓命運找到自己
風聲 浪聲 風與浪 浪與風
浪聲 風聲 浪與風 風與浪
閃電~~~打雷~~~~
雨點
滴‧滴‧落‧落
共奏的交響樂才起了個頭
是誰舉起的指揮棒?
都好!
讓命運自己找到樂團中的定位
當起風的時候
凌空起飛的身體 坦蕩蕩的心
是風的樂器
一直走 走著 走著
會不會有某刻 接到流星的光束?
走著 走著 走著 走著
即使在風中 在雨裡
心的宇宙靜靜的、舒緩的
像星空的夜裡
即使無視於鏡頭
鴛鴦還是鴛鴦
美美的體態
悠哉悠哉的神情
或許只有人類才會
硬撐吧
我不知道這樣說好嗎?
這個沙灘是漂流木災難後新生的,
卻比我記憶中的那一個.....
更美!
記憶中,這裡原本是小石灘,
在初夏時,大批釣客留下許多垃圾.....
接近黃昏的海
浪退後,水波留下的沖刷痕跡
瞬時染著霞光
輕挪變換
這一端的雲絮
像開展的翅膀
即使看個幾行,都會有休息、靜心的效果。所以,在網路上看到當代藝術館展出周于棟先生的「和光同塵」,決定去走一趟。10/31下午從飯店走了一個小時吧,到會場參觀。想碰碰運氣,看看會不會遇到藝術家,哈哈,沒遇到。不過,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周于棟先生談他的創作理念的文章,以下截取幾段我覺得有趣的,和此展相關的段落,和大家分享。
(當代藝術館正門)
我的創作脫離了前人所認知的視覺藝術的界定‧我讓作品或可從各個角度觀看,或可隨意使它們散聚‧這樣做不是為了反傳統來標新立異,也不是隨便夢囈似地衝撞‧內在生命深刻的體會,使我很清楚自己要什麼‧循著實在周整的明朗,我有了堅定不移的自發信仰,進而反射為表達語言,包括生活態度,價值取向以及藝術創作‧我的思想文化大體是中國與西洋的混合物‧生為現代人,血液中絕大部分滲著台灣土地的脈動,腦海中增加一部分澳洲土地的呼喚‧在創作上,既不依循祖先的形式,也不跟隨西方現代藝術價值走,我讓自我開發的內在價值自然衍生形態‧藝術思想正是在我生命中多樣混合的結果‧
(展場開頭的展牆上)
在沒有定向中,我的作品隨機緣,在渾沌噯味的流轉中聚散合離‧我的態度,不論生活、藝術創作、功夫修鍊,是溶入的,不是對立的‧主流文明中,不管是神能本位,王權本位,或人文本位,都涵容於人自身與外在能的對立性結構‧道家的無差異對立的,人與外在相溶的對應心態,是人類文明中的奇葩‧生死是氣能的形變,萬物是等量的質心,守中溶入,和光同塵‧我在生命體驗中一再印証道家核心精華,視形式為無物,只一昧開發心靈自由‧要時空無礙,混雜美醜可得佳景,滲合苦樂盡是好韻‧我信手幾句:安凝入緩急,隨行應牽扯;迎送情物八方虛,來去形局無時妙‧這可說是我生活態度、藝術創作、功夫修鍊相當的不歸方向‧
(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景象)
一支梳子遇上一塊絨布,幾個門把遇上幾條膠管,它們就只是梳子、絨布、門把、膠管‧我的介引,使它們衍生了各種牽扯的能量氣息‧它們獨立性的器物作用消失了,卻發展為相續纏綿的能氣元素‧在我的作品看到一個瓶蓋,眼中還把它當作瓶蓋時,那麼就還在現實所知障的習性之框裏,而不在神馳靈翔的藝術空間裏‧在我的作品中,瓶蓋不再是我們慣性認知的瓶蓋,它已產生了另一個開發我們感受空間的功能‧如果能心神放空,排除對直觀的障礙,這個感受空間的功能就不能實現‧一只手套和一支開罐器擱在桌上,它們的能氣只是限制在我們人的慣性實用認知‧組合起來之後,就生成了非實用的,空間更大的新生命發揮‧
飯店網頁中
有一張地圖非常吸引我
一些日治時期的古蹟就在附近
嚴谷小波去說故事的學校
參觀招待的茶行
也在地圖上
太好了
星期六一早
帶著地圖去尋古蹟
走著走著
走到清晨的大稻埕碼頭
有一些運動的人
騎車的人
淡水河看起來悠悠靜靜的
高樓群的倒影
和野鴨
秋天在水上遊走
閒閒的
晃晃的
日治時期
河畔有茶館吧(男人喝酒的地方)!
大都市都要有一條氣派的河
最好還是美麗的
包括河水和河岸景觀
淡水河啊!淡水河....
我怎麼只想到小時候常聽大人
揶揄人的話:
「反正淡水河沒有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