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內除了有很多睡蓮池的作品之外,
還有一系列的盧昂主教堂(Rouen Chathedral) 的畫作。
還有一系列的盧昂主教堂(Rouen Chathedral) 的畫作。
水面反射的光影,
會讓池子搖曳不同的色彩,
就連石牆也會在光線的變化下,
生出百態丰姿喔,
這就是莫內的「世界觀」。
以下的圖片都是來自台灣大學的網路藝術教學網站,
關於畫作的尺寸,收藏狀況等,詳細的資料請看 :
http://vr.theatre.ntu.edu.tw/artsfile/artists/artists/Monet.asp?莫內=83
在《和小蓮一起遊莫內花園》(遠流)中,有一篇蔣勳先生寫的導讀。
十多年前漢聲版也請了蔣勳先生寫推薦,遠流版的是感性訴求,
漢聲版的則是理性和教育取向。 給大家參考囉。
*************************************************************************************
◎本文摘錄自《漢聲精選世界最佳兒童圖畫書媽媽手冊》
<創造的喜悅─蔣勳為「小蓮遊莫內花園」做分析>一文
如何引領孩子們看畫?這似乎一直是很困擾父母們的一個問題。要解答這個棘手的問題,也許還得追本溯源,思考一下:到底繪畫藝術對人有什麼功能呢?我們不妨把繪畫藝術在一個社會中扮演的各種角色一一釐清一次。
首先,繪畫在一個社會可以成為商品。它和所有的商品一樣,可以買賣,可以漲價或跌價,可以囤積,也可以廉價傾銷。這種社會給予繪畫藝術的商品功能,是不是父母或老師要教給孩子的「美術教育」呢?我們不做任何解答。
我們繼續思考:美術教育,引領孩子們看畫,有沒有比商品價值更好的理由,有沒有對孩子們的成長更可貴的貢獻。繪畫可以懸掛在家裡,美化我們的生活。這是一般人對繪畫藝術功能性的另一種看法。
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瞭解了物質的商品價格,也可能經由大人們的帶領,對物質存在的現象有超越世俗利益的另一種觀察。一張畫懸掛在家裡,或者在博物館看到一張畫,如果我們已經超越了市場商品價格的影響,我們就可能進一步瞭解一張畫對我們「知識」上的功能。這張畫是誰畫的?畫的主題是什麼?是用什麼材料畫的?這些都屬於繪畫的「知識功能」。
繪畫知識的範圍有淺有深,有的易懂,有的難懂。我們看到莫內畫了一張畫,主題是花。我們在視覺上看到的「花」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有關於「花」的概念這時會有一次印證。這就是繪畫中「認知」部分的活動。接著,也許我們對繪畫中「認知」的部分還會繼續發展。我們會辨認這朵花是「睡蓮」,是白色的或紫色的睡蓮,是盛放的或含苞的睡蓮。從「花」到「睡蓮」,再到色彩的辨認是一連串繪畫中的知識活動。
大人和孩子們一樣,在一張繪畫面前都在經驗一連串知識不自覺的深化過程。從「商品功能」到「知識功能」,是不是繪畫美術對孩子成長的貢獻就止於此呢?
以我們個人的經驗來回憶,我們總覺得在繪畫的欣賞中還有更大於「知識」追求的快樂。這種快樂很難形容,它不純粹是知識的深化,而更是生命擴大的喜悅。
是的,我們看到莫內畫的睡蓮。它是知識上可以辨認的睡蓮,但是,它又不是睡蓮。我們在孩子們驚訝與好奇的表情中看到了一種知識與感覺相互激盪的快樂。更確切的說,莫內對人類的貢獻是他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觀看睡蓮的方法。
美術的第三個功能(也許是最重要的功能)竟然反駁了「知識」,它提醒我們知識永遠是有限的。做為畫家,莫內不是用別人已經總結過的知識來看世界。他似乎覺得物體存在的現象非常複雜,人類所能掌握的觀看物體的方法還非常有限。一朵花,從知識辨認的角度深入進去,可以建立純粹理性的認知系統。一朵花,僅僅從視覺上去研究,我們也會發現,有千百種觀看的可能。因此,莫內總是在一個繪畫主題上反覆觀察。
一八四○年前後,歐洲的科技工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蒸汽引擎運用在交通工具上產生了高速度的汽車、火車。人們過去在固定的距離裡長時間觀察物體的方式改變了。乘坐著火車向戶外出發的畫家,從車窗的「畫框」中看出去,視覺上是連續不斷的風景的片段。而戶外的大自然中的光線也不同於過去畫家在畫室中人工經營出來的固定的光。光在跳躍,光使物體的輪廓解散了,光分離了物體的顏色,光使我們「知識」中信仰的物體發生了動搖。
莫內把畫架豎立在田野中,從清晨到黃昏,他不斷嘗試捕捉在一堆禾草上光的變化。他也把畫架豎立在教堂前,這座石頭建造的信仰的殿堂,從早到晚,經由光的介入,它也被動搖了。莫內和所有印象派的畫家一樣,開始研究視覺上光和物體的關係,光和顏色的關係。他們的視覺從過去人類知識的限制中解放了出來,他們要讓自己經驗一種全新的視覺上的愉悅。
這種喜悅是創造的喜悅,它才是人類不可缺少美術的重要理由,它才是父母要引領孩子們到繪畫面前的真正目的罷。
孩子在成長,一方面經由知識的累積去理解外在的世界,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經由創造的喜悅去擴大生命的經驗。在科學知識的世界,眾人都在尋找一個共同的真理。但是在美術感覺的世界,每一個創造的畫家都提供了一種不同於他人的觀看世界的方法。
莫內看到的睡蓮,使我們訝異。它這麼不像睡蓮,又這麼像睡蓮。我們站遠,它是睡蓮,我們走近,睡蓮化成筆觸和色彩。孩子們在莫內的「睡蓮」前面看到了什麼?事實上大人們永遠不能完全知道。他也許在知識與感覺之間猶疑,他也許在知識的解體中好奇,又在感覺的重逢中興奮喜悅了起來。
一張畫使孩子們多了一種觀看世界的方法。一張畫使成長中的生命知道感覺世界的無限富裕。一張畫使成長的孩子學會了每一個人觀看物體的不同,不但要尊重別人觀看的方式,也要在創造的領域找到自己觀看的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